7月3日,準備出院的曾玉(化名)很驚喜。她因房顫(心房顫動,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到廣東省人民醫院尋求治療,手術前繳納了3萬元押金,本以為出院時還要補交一些費用,沒想到還退回了1萬多元。
原來,7月1日起,由福建牽頭組織的心臟介入電生理類、腔鏡切割吻/縫合器類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在廣東落地,曾玉成為首批受惠的患者,其所用的手術耗材平均降價近五成,整臺導管射頻消融手術的自付費用從3萬多元降至1萬多元。
用射頻消融方法治療心律失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導管射頻消融術是什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宋旭東介紹,根據能量方式不同,導管射頻消融術可分為射頻消融、冷凍消融和脈沖消融3種,其中射頻消融是目前的主流方式。本次集采涉及的主要是射頻消融和冷凍消融的耗材。
集采落地后,宋旭東為房顫患者算了一筆賬:以常用的耗材品牌為例,一臺導管射頻消融手術大約要花8萬-10萬元,其中6萬-7萬元是耗材費用,以廣州醫保報銷約70%計算,以往患者自付費用在3萬元上下;集采落地后,耗材費用下降30%-50%,患者自付費用也就從3萬元以上降到了1.5萬-2萬元。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薛玉梅說:“幾乎所有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比如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還有一些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都可以通過消融解決問題。”她介紹,以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為例,手術成功率在97%以上,陣發性房顫的成功率在90%以上,持續性房顫成功率也有70%-80%。
“我們科僅7月1日當天就完成了9臺手術。”薛玉梅介紹,常見的手術方法是從股靜脈或股動脈穿刺,在X線透視和三維導航技術指導下,將電極導管通過外周大血管放置到心臟的一定部位。這個過程中,患者會被局部麻醉,而意識保持清醒。“如果有不舒服可以和醫生交流,醫生可以及時進行調整,并指導患者克服疼痛。”
治療時,醫生將射頻消融電極導管對準心臟的異常位置(以治療房顫為例,常見的位置是左心房),接通射頻電能發生儀,使特定部位的心肌緩慢升溫,發生脫水、干燥,繼而永久喪失傳導電流的功能,從而治療心動過速。整個手術過程大約需要1.5-3小時。
“可見的傷口只有腹股溝處的幾個小針孔。”薛玉梅說,患者術后6-8小時就可以下地走路,1-2天就能出院回家休息;術后一個月內不進行劇烈活動,并定時復診即可,“像學生或者在辦公室工作的人群,術后一周都能上課、上班了。”
打低價格更要打通觀念
對房顫患者而言,導管射頻消融術的好處在于既能治療疾病,也沒有藥物毒副作用。但由于手術價格相對較高、知曉率較低,目前每年的手術量還不大。
“如今大家提起冠心病、心梗、心絞痛,基本都知道要放支架,提起高血壓知道要吃降壓藥。但老百姓對房顫的知曉率相對還比較低,可能不足10%。”薛玉梅介紹,房顫的癥狀雖輕,危害卻很大。
首先,房顫發生時,心耳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后可能會造成相應部位血管的堵塞。最常見的是腦栓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風。
其次,長期房顫還會引起心臟擴大,導致或加重心衰。房顫患者心房有效收縮功能喪失和長期心率過快可導致心動過速性心肌病,導致心功能下降甚至心力衰竭。
“我國每年新發中風患者300萬人,其中有20%-40%是房顫患者,也就是有60萬-120萬人是由房顫引發的中風。”宋旭東說,與之相對應,每年新發的心梗病人數量是50萬,“二者的危害是相當的,但與PCI(冠脈支架植入術)每年百萬級別的手術量相比,房顫患者的手術量非常低”。
據統計,2020年中國房顫患者人數達1159.6萬人,但導管射頻消融的手術量僅為10萬例左右,相當于每100名房顫患者中只有1人接受手術。
“以往醫保對房顫治療的支持力度已經很不錯,如今集采落地,更多患者能打消經濟方面的疑慮,選擇接受手術。”薛玉梅說,近期該院就安排了幾名存在經濟困難的患者擇期到7月1日后再做手術,以減輕其負擔。
宋旭東表示,集采落地為進一步推廣導管射頻消融術提供了契機。“過去由于價格問題,有時醫生也很難向患者推薦導管射頻消融術。集采后,這樣的情況有望得到改善。”
南方日報記者 鐘哲 實習生 王佳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