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官網發布了《關于公布2022年省級家庭農場示范創建評選評定和監測合格單位名單的通知》,茂名市共有27個家庭農場被評定為2022年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單位。其中,位于電白的經營主體有7個。
筆者從電白區農業農村局了解到,電白目前共有家庭農場和規模農業經營戶3257戶,且已全部錄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2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6家。此外,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電白家庭農場經營總收入1.0735億元。家庭農場這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農業農村注入強勁動能,并帶動農業產業向規模化發展。
連日來,筆者走訪了電白多個家庭農場,實地了解其發展態勢。地里種出暢銷稻米,山上的石頭縫里培植水果,圈養蛋雞……從傳統的單一種植業、養殖業,到種養結合型,甚至以延伸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為經營方向,電白家庭農場產業結構多樣,有力托起了農戶的田園致富夢。
延長鏈條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發展
頭頂一個碎花漁夫帽,身上套一件迷彩外套,肩上斜挎一個帆布包,陳小菊從稻田中間走過,泛黃的稻谷已經到了她的腰間。她在用心經營的連片稻田里笑著談起自己的種植經歷,熱情又自信。陳小菊注冊了一個家庭農場,主要種植紅、白、黑三種糯米,同時兼顧釀造米酒,增加效益。
10年前,為了更好照顧小孩以及老人,陳小菊辭職從外地回到村里。而后為了補貼家用,從2016年起,她開始學習種植水稻。“我很喜歡和村里的老人聊天,我的種植經驗都是從他們身上學習得來的。”第一次收割了畝產1000斤的稻子后,她心情十分激動,完全沒想過自己也能種出好稻谷。
而通過賣稻谷掙錢,則是一個偶然。“一個朋友讓我賣點稻子給她,她覺得很好吃,還介紹了朋友過來買。”陳小菊回憶,自己就每季加種一點,品種越來越多,種植面積也由最初3畝增加到如今10多畝。
陳小菊種水稻的田大多是村里的撂荒地,她笑說是“撿”來的。她所在的黃嶺鎮多山,村里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年邁的老人種不了太多田,“左鄰右舍又希望回家就能有地可耕,便自愿免費提供田地給我使用。”除了插秧時有家人幫忙,整個農業生產都是陳小菊一個人親力親為。由于精力有限,她后來拒絕了一些村民提供的田地,“家人不希望我太勞累,我也不想有了數量,沒了質量。”
6年來,口口相傳之下,陳小菊種出的糯米已經賣到珠三角,而且往往在種植生產前,訂單就已經滿了。她在家還建起一個釀造米酒的小作坊,自釀的米酒同樣受到顧客的青睞。“只要我想種,都不愁銷。”她告訴筆者,通過種植水稻,同時生產米酒,家庭的經濟收入好了很多,家里不僅添置了三輪車、打田機等一整套農業生產用具,還重新裝修了一番。這種成就感,也一直支撐著她繼續種好田。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也為農業農村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僅就種糧家庭情況來看,2021年電白種植糧食的規模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94個,其中,種糧面積50畝以下42個,面積50—100畝14個;100畝以上的有28個,種植糧食家庭農場面積共15989畝,沒有出現糧食種植退地的現象,為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我現在的想法是再進一步提升銷量,讓更多人了解種植農產品的好處,慢慢帶動一些年輕人回鄉發展,在家實現增收。”陳小菊說。
土地流轉
農業規模化有力提升效益
車子沿著山路顛簸,及至半山腰,可以看到在巨石上開掘的平整方地建起了一座大棚和幾間鐵皮屋,數名工人拎著鋤頭在比人高一些的果樹下勞作。
位于雷公山上的紅菠家庭農場,培種了紅肉菠蘿、香水檸檬、青柚、榴蓮等各種熱帶水果。今年,紅菠家庭農場被評定為2022年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單位。
“這些都是從石頭里種出的水果,嘗一嘗。”紅菠家庭農場場長呂豐邊打趣,邊摘下幾顆青黃的桔子。放眼望去,果樹長在怪石嶙峋邊上,山下汕湛高速穿過,山頂用作發電的風車還在悠悠地轉動,一派悠然田園美景。山上還有整套滴灌系統,管道沿著石縫若隱若現,通達每棵樹頭——這也是在雷公山腰種水果的生命之源保障。
目前,紅菠家庭農場已注冊相關農業公司。據該公司法定代表人冷光琴介紹,通過土地流轉,2018年開始在雷公山上承包了500畝荒地,并從泰國引進了優質紅肉菠蘿蜜進行品種改良,目前已繁育了近兩萬株。
農業做大做強,離不開規模化。據了解,電白研究出臺鼓勵家庭農場轉包土地的扶持政策,設立土地規模經營扶持專項資金,給予家庭農場土地流轉資金補助,為家庭農場大規模流轉土地和節約經營提供基礎條件。其中,紅菠家庭農場憑借“一村一品”項目獲得5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完善基地滴灌設施、生產道路等。
“在外地也是投資,還不如回家鄉,能帶動地方的發展。”冷光琴表示,自己一家在國內經營水果批發和國外進出口水果貿易二十多年,切身感受到市場對名、特、優、稀水果品種需求加大。家鄉電白黃嶺是亞熱帶氣候,山區環境,適應種植各種熱帶水果,但以農業立足的鄉親,長期以來都種植常規水果,經濟效益不理想,于是她便將引進優質品種水果,改善種植結構作為目標。
“好的時候有15元一斤,最差也有七八元一斤。”冷光琴告訴筆者,經過兩年的收獲期后,紅肉菠蘿的經濟效益凸顯,也帶動了部分周邊農戶嘗試種植。
此外,通過構建“公司+基地+家庭農場+農戶”的方式,紅菠家庭農場以產業現代化為契機,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菠蘿蜜產業,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帶動更多農戶種植紅肉菠蘿后,我計劃建設一間加工廠,既可以收購農戶的鮮果進行加工,提高附加值,也能為農戶提供就業崗位,促進增收。”冷光琴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