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汽車 >

從世界500強榜單看廣東制造業發展:壯大后備軍激活新動能

近日,《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發布,華為、廣汽、比亞迪、美的、立訊精密等19家粵企上榜,其中8家為制造業企業,在數量上居全國各省份之首。這些博弈全球市場的頂級公司,成為廣東制造最亮眼的明珠。

當前,廣東正著力實施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五大提升行動”,力爭到2027年超過10家制造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廣東制造業“大企業”在全球、全國的方位何在?如何打造企業梯度培育體系,鍛造“大企業”后備軍?專家認為,廣東要從原來的追求規模性增長,轉變為追求結構、質量、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增長。


(資料圖)

全球大比拼

廣東制造處于產業躍升關鍵階段

《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堪稱是一場全球大企業的實力大比拼。中國以142家上榜企業繼續領跑,美國以136家緊隨其后。中美兩國繼續在上榜大企業數量上形成齊頭并進的局面,緊隨其后的是日本(41家)、德國(30家)。

記者統計發現,與美國、德國、日本在榜單中排名前8位的制造業頭部企業相比,上榜的8家廣東制造業企業的營收和利潤都有較大差距,總營收約為美國企業的1/4,利潤亦大幅落后于這三個國家的企業。盈利能力方面,上榜粵企的利潤率(3.2%)略高于德國(2.8%),但低于日本(4.8%)、美國(11.5%)。

過去一年,貿易、疫情和戰爭改變了全球經濟,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經濟以及中國企業的發展。從排名的變化,可以看出企業應對挑戰的表現。

和去年相比,除美國外,日本、德國和廣東的頭部制造業企業的排名均有回落。其中,電子、電氣設備行業的排名下滑最為明顯,營收和利潤亦有不同程度的縮水。比如,大眾、豐田分別從去年的第8位、第13位下滑至第15位、第19位。不過,廣汽、比亞迪等廣東車企卻在逆勢中突圍,排名分別上漲了21位、224位,展現出十足的韌性和逆勢上揚的勁頭。

從全國來看,今年廣東有8家制造業企業上榜世界500強,在數量上居全國各省之首,浙江(6家)、山東(3家)、江蘇(3家)緊隨其后。

從營收來看,上榜粵企總營收達4852.9億美元,較2022年增長了4.0%;利潤所得為154.4億美元,是浙江(27.9億美元)、山東(39.7億美元)和江蘇(13.4億美元)三省之和的近兩倍。在企業盈利能力上,廣東上榜制造業企業亦有著亮眼表現,以3.2%的利潤率領跑浙江、山東等省份。

頭部企業表現亮眼,但腰部企業在全國來看仍有差距。日前發布的2022年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榜單中,入圍的粵企數量(45家)不到浙江(78家)的六成,也落后于山東(75家)、江蘇(58家)。

“廣東制造業大而有韌性,正處于全球制造業第三陣列向第二陣列躍升的關鍵階段。”中制智庫理事長新望表示,廣東制造的傳統產業底盤大、基礎扎實,在新技術加持后有了新發展。而廣東的現代制造業發展起點較高,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產業發展迅猛,這也得益于科技創新的支撐。接下來,如何磨礪升級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是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克服的難題。

激活新動能

產業鏈重構考驗大企業韌性

10年前,粵港澳大灣區上榜企業僅有10家,如今已經攀升至25家。可喜變化之下,這些大企業也面臨新的挑戰:根據《財富》分析,今年上榜的中國企業不少排名下滑,同時盈利不及排行榜平均水平。

當下,在超出常規的不確定性中,全球產業鏈開始了全面重構,這更加考驗大企業的韌性。

“我國汽車產業發展還有空間,但未來市場競爭將越來越激烈,肯定是一場淘汰賽。”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說,瞄準“萬億廣汽”的戰略目標,廣汽集團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加大研發投入和新產品投入力度,自主掌握“三電”和智能網聯核心技術,投資自動駕駛、智能網聯、能源生態等項目,打造產業集群,構建產業生態圈。

2022年,廣汽集團完成“雙百行動”、對標一流管理提升行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等綜合改革行動,并將持續推行職業經理人改革。此外,廣汽埃安也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企業善于布局才能做大做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原院長周其仁認為,應對當今世界的不確定性,總的方略就是更高水平的開放。

今年4月,美的集團的巴西工廠新奠基,進一步增強在美洲市場的有效覆蓋能力。全球突破是美的集團四大戰略主軸之一。從2007年在越南首設海外工廠至今,美的集團完成了從中國制造供應全球轉變為在全球布局增強中國制造的效率與交付能力。

2022年,美的集團海外銷售收入達到1426.45億元,占總收入41.48%。目前,美的集團在全球擁有35個研發中心和40個主要生產基地,其中海外研發中心20個、海外生產基地21個,海外員工近4萬人。

在華為2022年年度報告發布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表示,華為整體的經營利潤下滑,以及研發投入加大,是造成整體經營盈利能力下滑的主要原因。

面對嚴峻的外部環境和非市場因素,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多種技術要素(芯、軟、硬、端、網、云)的協同創新,成為華為持續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截至2022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過12萬件,連續五年專利合作條約(PCT)申請量全球第一,研發員工總數超20萬。

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在大浪淘沙中,廣東制造業“動起來”,詮釋著“環境多變,韌性不變”。

培育后備軍

廣東設置“特色化指標”

以營收作為主要指標的“500強”榜單,更像“500大”榜單。

“廣東正處于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躍升的關鍵時期,要從原來的追求規模性增長,轉變為追求結構、質量、可持續發展這三方面的增長,這也是我們與全球制造業第一陣營、第二陣營的差距所在。”新望認為,要把對“大”企業的崇拜,轉變為對專業化、差異化的追求,先做專做精,再做大做強。

在新望看來,廣東經濟的一大特點是大、中、小企業的發展布局比較協調、均衡,構筑起了良好的產業生態,更要處理好“大和小”的辯證關系。

一方面,支柱產業要對標國際,特別是龍頭企業要努力嵌入全球的產業鏈、創新鏈中,帶動上下游企業,勵志躋身世界級的產業集群。另一方面,則要支持、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成為各自領域的全球單項冠軍、隱形冠軍,最終補強廣東制造的大產業。

其背后的關鍵,就在于持續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提供優質服務。

廣東“制造業當家22條”提出,實施“大企業”培優增效行動,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群。其中,廣東正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十百千萬”計劃,打造50家科技領軍企業和100家“鏈主”企業引領、10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攻堅、10000家專精特新企業筑基的世界一流企業群。

今年發布的《廣東省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試行)》,明確了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評價或認定標準,并根據工信部暫行辦法要求,結合廣東實際設置了“特色化指標”。

在業內專家看來,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代表了優質中小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是優質中小企業培育的三個層次,三者相互銜接、共同構成梯度培育體系,既有利于不同層次的企業看清差距和不足,明確努力方向,也有助于各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提高服務的針對性、精準性和滿意度,助力培育“大企業”后備軍。

“廣東支柱產業集群發展的下一步,要進一步對標國際,要在全球的制造業產業集群中找差距、找標的,早日躋身世界級的產業集群。”新望表示,未來國家間制造業的競爭就是產業集群之間的競爭,是大型跨國企業的競爭和“專精特新”企業的競爭。

南方日報記者?昌道勵?許寧寧?見習記者?曾良科

統籌:袁佩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