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總工會堅持以服務職工為中心,立足山區實際,積極搶抓國家和省支持老區蘇區加快振興發展的政策機遇,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發揚老區蘇區艱苦奮斗精神,真抓實干,克服困難,著力在“建好陣地、強化服務、轉型創新”上持續發力,推進職工服務陣地由“弱”變“強”,推動工人文化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工運陣地成追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克服困難“謀”轉變
大埔作為全國重要的革命老區和廣東首個被確認的原中央蘇區縣,擁有深厚紅色底蘊和工運文化傳承。1964年在縣城中心地段建成占地4000多平方米工人文化宮。“燈光球場打籃球、工人禮堂看電影、掛盤象棋圍觀戰、游園活動猜燈謎”曾是一代大埔職工的寶貴回憶。然而,1990年后受市場經濟沖擊、商業化轉軌等因素影響,活動場地不斷減少,原縣工人文化宮成了無辦公、無活動場所和無經費來源的“三無”單位,一度成為工會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
近年來,為改變工人文化事業被動局面、重振職工活動熱潮,在省、市總工會高度重視與支持下,大埔縣發揚老區蘇區艱苦奮斗精神,積極回應職工群眾期盼,全力克服資金不足、用地緊張等多方面難題,于2018年啟動新建縣工人文化宮工程。
科學謀劃強建設
老區陣地煥“新”顏
大埔縣實施工人文化宮提檔升級工作開展以來,一方面,全力爭取上級支持,充分抓住《廣東省總工會關于加強新建縣級工人文化宮建設的意見(試行)的通知》出臺的契機,積極向上級領導匯報大埔工人文化事業發展規劃,先后爭取到省級800萬元補助資金和200萬元老區蘇區專項補助。同時,還積極向市總工會爭取配套補助項目資金500萬元,為陣地建設解決了資金難題。另一方面,深入開展規劃設計。多次召集專業人士進行反復論證、走出去向先進縣區學習經驗、沉下去向基層職工征求意見。
2019年,大埔縣將新建工人文化宮列入民生重點項目,將地塊評估價值9000萬元的13.5畝濱江黃金地段無償劃撥作為項目建設用地,并專門支持1500萬元。與此同時,在充分設計規劃基礎上,該縣抽調精干力量,全力推動項目落實,于2021年11月順利完成項目建設。
敢為人先創新路
改革運營增“活”力
項目建成后,大埔縣圍繞“如何用好、管好、發揮好作用”,發揚老區蘇區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精神,全力開展工人文化事業改革。針對新時期下職工對文體活動的需求,該縣率先按照全總《關于堅持公益性服務性方向 推進職工服務陣地社會化市場化運作的意見》,在保障工會資產的前提下,引進有社會責任和擔當的第三方企業進行市場化合作運營,成為全市首個“試水”“兩化”運營的職工服務陣地項目。合作模式上,由工人文化宮提供場地,合作方負責后續投資和運營,服務項目報經縣總審核審批后實施,接受縣工人文化宮的日常監督,每年進行一次由服務對象和縣總考核小組的百分制量化考核,確保公益性服務性方向不變,服務質量職工群眾滿意。
目前,已投入近200萬元裝修改造,并采購一批設施設備,定制開發“線上預約小程序”,成功將新建工人文化宮打造成涵蓋職工服務、搏擊健身、鋼琴書法、籃球、羽毛球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活動中心。
主動作為促發展
服務職工用“心”意
工人文化宮堅持“公益+市場化”的運營模式,為職工提供更多普惠性服務,如職工文化廣場長期免費開放、體育館周六及節假日免費向工會會員開放、工會會員辦卡享半價優惠、工會會員報名培訓享八折優惠等。還充分發揮陣地引領的作用,接連舉行拳擊課、體能操、動感單車課等培訓活動;先后舉辦籃球賽38場912人次;開展職工書法培訓、感恩母親、婦女健康、職工讀書會等主題活動9場780多人次;舉辦全縣職工乒乓球團體賽,24支隊伍120人參與;舉行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工會業務、新業態勞動者送溫暖、交通安全、法律講座等培訓8場559人次;全年接待辦理職工“住院二次醫保”、職工“兩險”、困難職工幫扶等16749人次。真正“管好、用好、用活”工人文化宮,成為“黨政所想、職工所需、工會所能”的職工服務陣地。
(南方工報全媒體記者彭新啟 通訊員張思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