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楊大勇 樊曉娟 陳金中) 今年以來,河南省嵩縣縣委統戰部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活動中,將民族團結進步與鄉村振興、改善民生相融合,整合資源、匯聚力量,深化“同心圓·共發展”,產學交融,講好鄉里“統戰故事”。
以該縣車村鎮天橋溝村為例,為提高群眾思想意識,推進村域經濟發展,嵩縣縣委統戰部和天橋溝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抓產業促民族團結”為切入點,常態化開展“有組織、有步驟”的宣傳教育。同時,還統籌文化、醫療領域工商聯民主人士聯鄉幫村,開展送文化、送健康、送知識下鄉活動,傳播科學文化,普及健康知識,倡樹文明新風。
為凝聚統戰力量,在嵩縣縣委統戰部、嵩縣工商聯的協助下,天橋溝村與河南喜禮喜舍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免費培訓留守婦女手工制作竹編、毛線制品、剪紙畫等工藝品,簽訂加工訂單,打造“家庭手工作坊”,把分散的群眾力量凝聚起來,發展家庭經濟,增加群眾收入。
黃素芹是天橋溝村一名農家婦女,加入家庭手工作坊后,她通過編制旅游小裝飾件,月創收入2000多元。“通過學習教育,我提高了認知。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勤勞才能致富,只要大家團結一心、相互幫助,就能過上好日子。”黃素芹說。產學交融,凝聚了民心,發展了產業,“富腦袋”又“富口袋”。
在嵩縣縣委統戰部的引導下,天橋溝村還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融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積極開展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將群眾中的能人、藝人、巧人、匠人組織起來,組成“巧媳婦”手工藝品編織隊、腰鼓隊、舞蹈隊和產業協會,“村里事、大家事、大家議、大家干、大家管”,形成“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自我監督”機制,倡導文明新風、促進繁榮發展。全村僅生態旅游一項年創收入2500萬元,實現了“窮溝僻壤”到“川金谷銀”的華麗蝶變。
“產業發展讓閑散農村人員有事干,特別是農村留守婦女、老人等弱勢群體人員有了掙錢項目。共同奮斗,攜手發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天橋溝村黨支部書記張瑤遙說。
據嵩縣縣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嵩縣將自身發展所需與統戰所長相結合,以深化“治本”為重點,扎實推進民族團結工作。除天橋溝村之外,先后培育了車村鎮第一初級中學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示范基地,扶持德亭鎮回族村群眾發展食用菌大棚種植產業,村企結對,帶動全縣8000余名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同時,還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進機關、進鄉鎮、進社區、進校園、進場所、進行業部門”活動,實現縣、鄉、村三級統戰干部和黨外代表人士全覆蓋,以學為先、產學交融,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