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設立兩周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素有“霸之林、王之木、奇之石、花之境、稀之猿、溫之泉”的美譽。自2020年8月組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以來,分局積極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國家公園林長責任制、海南長臂猿保護和產業發展。
(資料圖)
近日,慶祝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設立兩周年媒體采訪活動走進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探訪考察霸王嶺分局建設成效。
(活動主辦方供圖)
據了解,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面積128.5萬畝,內設雅加、白石潭2個景區,主要建有6條棧道,全長9公里。園區內有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熱帶雨林,森林覆蓋率達93.61%,森林蓄積量達971.33萬平方米,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被人們稱之為“綠色寶庫”、“物種基因庫”,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64種,野生維管束植物2523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95種,區內有海南第三高峰——獼猴嶺,海拔1654.8米,海南第四高峰——黑嶺,海拔1560米。
其中,區內的五指神樹(陸均松)和紅花天料木(母生)于2017年12月被中國林學會列入中國最美古樹,世界上瀕危程度最高的靈長類物種——海南長臂猿目前僅分布于此,種群數量已經從1980年的2群7到9只增加到2022年的6群37只。
據介紹,近年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有序推進機構整合和事企分開,完成了167名人員轉隸安置和47.4萬畝林地接收;開展國家公園體制宣傳,加強社區協同聯動,成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社區協調昌江、東方委員會;積極推動人工林處置,完善國家公園人工林處置方案;明確國家公園邊界范圍,完成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邊界范圍和功能區劃調整以多角度促進國家公園體制改革各項工作任務圓滿完成。
在提升森林資源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水平上,分局落實國家公園林長責任制,將國家公園范圍128.5萬畝林地的管護任務落實到13個管護站345個護林崗位;推進審計整改,完成原霸王嶺國家級保護區范圍5357畝被侵占林地的摸底調查和臺賬建立,并與白沙縣協調推進109.5畝“一地兩證”林地問題的整改;積極維護森林資源生態安全,開展松材線蟲病等10項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調查工作;強力推動核心保護區內小水電退出,完成位于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內裝機總容量6230千瓦的5座水電站退出,疏通南叉河、南堯河等主要河流,恢復了流域生態。
在保護海南長臂猿的工作方面,分局制定《海南長臂猿棲息地準入管理辦法(暫行)》,進一步規范棲息地準入活動;加強調查監測和科學研究,從2003年10月起聯合保護組織、科研單位及省內有關保護單位,開展海南長臂猿野外日常監測和同步年度大調查,自2004年起對海南長臂猿5個家庭群及獨猿每個月不少于10天的日常現場監測,并于2022年3月實現海南長臂猿實時視頻監測系統、紅外相機野外監測終端與海南省林業局智慧雨林中心平臺的對接;推進棲息地修復工作,搭建繩索廊道6條和種植樹木廊道898株以擴大海南長臂猿生存空間。同時,創新構建基于自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霸王嶺模式”,利用電視、報紙、新媒體等新聞媒體宣傳報道海南長臂猿。
此外,“兩山”理論在霸王嶺片區得到有效踐行,分局穩妥推進森林旅游產業發展,積極配合昌江縣開展景區創A工作,謀劃社區發展,帶動周邊社區經濟發展。
據悉,下一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將繼續高質量推進海南熱帶國家公園建設,在公園管理、規劃設計、項目建設、科學研究,和海南長臂猿保護方面,精心謀劃,周密部署;以國家公園林長責任制為抓手,保護好森林資源;積極發展生態產業,精細化管理,嚴控產業人員,積極利用油茶基地行帶,加快建設森林康養基地,探索“兩山”實現途徑;強化作風建設,積極打造高效廉潔隊伍,并做好風險防控,保護國家公園生態安全。
(中國日報海南記者站 陳博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