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圖賞 >

暑期“三下鄉”丨 貴州食品工程職院師生赴黃平縣探尋非遺蹤跡

青春如火,初心似炬。近日,貴州食品工程職業學院文化藝術系“青春筑夢,尋脈非遺”社會實踐隊來到黃平縣重安鎮、飛云崖民族節日博物館等地,實地探尋學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蘆笙舞、泥塑·苗族泥哨、苗族銀飾制作技藝,親身感受非遺魅力,助推非遺傳承發展,堅定文化自信。

泥土,是大地的肌膚,是生命的源泉。在它的懷抱中,萬物生長,繁衍不息。泥土的顏色千姿百態,有深沉的棕色、明亮的黃色、柔和的灰色......泥哨,便是這樣一種以泥土為載體的古老吹奏器的孑遺,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黃平縣在黔中丘原向黔東丘陵的過渡地帶上,黏土豐富,苗族藝人們就地取材,通過對藝術的想象捏制出具有濃郁特色的民族民間工藝品——黃平苗族泥哨。

陳應魁向同學們介紹黃平苗族泥哨的基本情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帶著對非遺的重視,貴州食品工程職院文化藝術系“青春筑夢 尋脈非遺”實踐隊踏上探尋黃平泥哨非遺之旅,去尋找飛云崖畔的“守”藝人——陳應魁。

盛夏時節,黃平縣山清水秀,風光旖旎。隊員們尋到傳承人陳應魁時,他正在黃平縣城以北一座古樸的半山別院小屋內認真描著泥哨。趁此機會,實踐隊走近、觀察、交流、請教。陳應魁告訴師生們,苗族泥哨是黃平縣舊州鎮寨勇村苗族老藝人吳國清在苗族傳統陶哨的基礎上,根據苗族傳統藝術創新發展起來的一種泥捏兒童玩具。而他本人正是師從吳國清,學習和制作泥哨已有30余年。

黃平苗族泥哨作品

苗族泥哨的制作是用當地特有的粘土——雞血泥,經手工捏成大體形態后抹上生菜油定型,然后用竹簽、竹筒等簡易工具壓出眼、口、鼻等細部,再用硬模按上所需的小裝飾紋樣。陰干后用木屑或谷殼鍛燒為低陶后,再施以彩繪,罩以清漆而成。目前,黃平苗族泥哨的品種多達400余種,十分豐富。這些泥哨,既可以單個玩賞,又可組成組群,還可以根據觀賞者的喜愛,自由組合成有趣陳設。

當古老泥哨遇上當代匠人,迸發的是傳承的火花與創新為內核的青春力量。陳應魁在講到自己喜愛的泥哨時可謂是滔滔不絕,出口成章。目前,陳應魁正在做泥哨傳承與創新的工作。“現在的年輕人也不怎么喜歡,所以我們就盡量通過非遺進校園、展示會等活動來宣傳,讓更多人了解泥哨、愛上泥哨、學習泥哨,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陳應魁說。在大家的邀請下,他展示了一段泥哨吹奏。

陳應魁在制作黃平苗族泥哨

在現場,貴州食品工程職業學院實踐隊的師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喜笑顏開。這不僅是因為哨音本身帶來的歡快情緒,更是在傳承人陳應魁的介紹當中感受到了國家非遺文化的魅力和傳承人本身對非遺的熱愛。

實踐活動期間,師生們前往黃平縣重安鎮清水江村何家寨,去探尋國家級非遺苗族蘆笙舞文化。在這里,隊員們遇到了苗族蘆笙舞傳承人王澤英。通過對王老師的訪談,實踐隊了解了苗族蘆笙舞的歷史淵源及制作技藝過程。

苗族蘆笙舞傳承人王澤英在吹蘆笙

蘆笙從一塊塊木材、一根根小竹子到最后組裝成一把把單管或多管的蘆笙樂器,每一步都需工匠手工敲打,其復雜的工藝流程不能用機器操作,只能用電鉆一孔一個步驟地進行,大約需要兩天兩夜才能完成一把復雜的短弦蘆笙的制作。

在離開清水江村的前一夜,隊員們與重安鎮相關負責人及清水江村支兩委,組織學生與當地村民排練了一場小型的鄉村晚會。晚會尾聲特意邀請傳承人王老師與學院教師楊駿東一起吹奏苗族蘆笙曲,帶領大家跳起了苗族蘆笙舞,場面熱鬧非凡。在場的村民也陸續加入到隊伍中來,一起感受苗族蘆笙舞帶來的歡樂。

舉辦鄉村晚會

在尋非遺的路途中,文化藝術系“青春筑夢,尋脈非遺”社會實踐隊老師帶領隊員到非遺展覽館去領略貴州特有的苗銀魅力,精美的銀飾讓師生們大飽眼福。

苗族銀飾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從品種、圖案設計、花紋構建到制作組裝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對外交往中,苗族人民把銀飾作為禮品贈送友人。作為貴州人民,師生們為自己擁有這些寶貴的非遺感到自豪。

隊員們在觀看苗族銀飾作品

數天時間開展的探尋非遺文化和非遺技藝活動,讓實踐隊深切感受到,非遺的每一次亮相都讓人們對技藝之美、匠心之美的進行再認識,對傳統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能讓青年群體了解非遺、熟悉、傳承非遺,感悟中華文脈。

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旨在深入調查研究非遺發展的現狀與困境,充分挖掘非遺的內涵和外延,提升文旅產品的質量與經濟附加值。后期,實踐隊將持續在線上為非遺提供宣傳和助力走進校園,為非遺傳承和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曉飛

編輯 梁珍情

二審 王雨

三審 岳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