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揚子晚報主辦、錢松喦藝術館承辦、《品牌江蘇》編輯部支持的第九屆揚子晚報藝術節將于2023年8月3日至18日在錢松喦藝術館以線下展出、線上直播的方式舉行。
(資料圖片)
本期推出的,是油畫家陳少立先生。
陳少立,1950年出生于江蘇省徐州市,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碩土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油畫學會常務理事。油畫作品曾參加第五、六、七、十一屆全國美展及第一屆全國科普美展。
油畫作品曾獲“2008中國百家金陵畫展(油畫)”金獎;“風景 風情全國小幅油畫展”優秀獎;江蘇省美展創作獎、佳作獎;第三、五、六、七屆江蘇省油畫展優秀獎。江蘇省首屆文華獎油畫提名獎。江蘇省高校美展優秀獎。
秋色 65x39cm 2022年
賞陳少立油畫隨感
文|翁劍青
我知曉陳少立的名字,約在1970年代中晚期,那是我在徐州工人文化宮跟隨方冰山先生學習素描之時聞知的,其名常與李建國、李廣才之名聯系在一起,他們那時都是以創作實力和繪畫成就逐漸成為徐州乃至全國油畫界的青年才俊與藝界宿將。光陰似箭,而今都過了耳順之年歲。除了后來在南藝內外與少立的相遇相識之外,尤其記得是在2003年仲夏,我們一行數人回到徐州云龍湖的湖心小島上,準備了一桌酒菜,趁著廚師還在忙碌之際,我與他人在小島與大湖水閘的遙遠對角之間快速游了一個來回,再與桌上的少立等人欣然聚餐。他給我的印象是雅致、風趣和溫和的,一副高度近視鏡下透著敏銳而堅毅的目光。
雖然陳少立并不屬于當代藝術界風口浪尖上的前衛或被媒體熱炒的風云人物,但他的藝術成就和創作道路自然具有其個案特性和獨到的時代意義。
藝與時進,畫與人隨??v觀陳少立的諸多畫作,給我的感受主要有兩個顯在的方面:其一,長期以來,他的油畫在題材、內容、趣味、技法和風格特點上都呈現出階段性的變化與持續的探索,而非秉持一格,守成不變。這種創作的演變一是來自生活世界的時風波及,更是來自畫家內在求新求變的美學認知與追求。一個藝術家的創作在成熟后若要主動變化,必然要在觀念和方法上保持自主的思考和一定的冒險精神。其二,陳少立的畫作在藝術氣質的總體傾向上較多的具有文質與溫婉的韻味,具象和寫意中強調其形式美感。作品的用色、用筆和氣度上具有中國傳統藝術意蘊和江南地理文化的潛移默化,同時也具有對時代風尚的敏感和自我的主動回應。這些從他畫作中的藝術表現對象和形式語言中均可鮮明的感知。許多作品中生動展露出不同時段的世象百態與市俗風情,表現出普通青年人的內心希冀、時尚與俗世的溫情,不失為這個時代的某種寫照與視覺解讀。這顯然與30多年前他畫《祖沖之》作品的主題性,概念性和嚴肅性多有不同,而是直面世象的萬般欲望和當代日常生活中的衣食兒女;少了些概念和程式,多了生動、自由與當下的關切。其作品從個人視角和社群消費文化形態中表露了當代"景觀社會"的種種視像及"娛樂至死"的微敘事版本。它們近乎構成了當代的市井生活風俗畫。應該說,這與江蘇南京地區六朝遺韻下的市井文化以及南藝校園生活的視覺常態有著內在或直接的關聯,可謂眼有所見,畫有所現。當然這并非畫家創作的著眼點和藝術目的。
從陳少立的近期繪畫作品中可見,他對于中國傳統及民間繪畫的美學意趣、題材、樣相、技法及程式尤感興趣,并欲以此改變或消解油畫技法及審美經驗中的西方傳統或"蘇派"樣式的影響,尋求與本土傳統審美經驗相契合的"中式"意趣和個人樣式,并在崇尚藝術的真性情和趨于寫意的手法中,兼有其獨特的把玩與演繹的繪畫意味,以期尋求與西畫主流經驗及評判標準不同的繪畫語言和審美形態。
由此可見,少立的創作一面與生活其間的現實情景和自幼諳熟的中國傳統藝術趣味廝磨不舍,一面仍對學院繪畫中強調技法、風格的研磨與沿革的職責負有某種使命感。也就在此間形成了屬于少立自己的藝術樣相和求變之路。而其得失成敗自然還要更長的時間和廣大觀眾厘定。但未來是由無數個當下的作為所鑄就與延伸的,藝術家更愿意把瞬間化為恒久。我們可以看到,陳少立的藝術才華,已取得的藝術成就和社會貢獻已經呈現并進入歷史。徐州的現當代美術歷史,正是有諸多這樣和那樣的藝術家個體的創作活動所寫就的。在此也向這位從徐州走出去的知名藝術家和教授致敬。并相信他今后還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油畫力作。
劍青,匆匆寫于北京,2020年2月6日21時,大雪時辰
陳少立作品欣賞
瓶花 65x34㎝ 2022年
清香 65x39㎝ 2022年
秋色 65x39cm 2022年
校對 徐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