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聚焦 >

甘肅農大:小草成就大事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 通訊員 馬綺徽


(相關資料圖)

在甘肅農業大學,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深耕一線、櫛風沐雨,在雪域高原、大漠戈壁播撒科技強國的種子;他們孜孜以求、甘為人梯,在三尺講臺厚植立德樹人的情懷。近日,這個以草種創新與草地利用為主攻方向的教師團隊入選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示范活動入圍名單。

潛心科研,小牧草做大文章

甘肅省有天然草原1790萬公頃,占全國草地面積的4.6%。這里草原分布空間跨度大,類型多樣,牧草種類豐富,具有地域差異性顯著和生態脆弱等特點。全國18個草原類型中甘肅占15個,號稱草原博物館。

地處西北寒旱地區,草對甘肅牧民來說是命根子,甘肅農大草種創新與草地利用教師團隊立足牧民需求和草業高質量發展,多十年如一日,做草文章。

從20世紀80年代起,牽頭人師尚禮及其團隊成員就扎根于黃河流域及祁連山區,持續攻關研究,發現了世界珍稀苜蓿資源—根莖型野生紫花苜蓿、扁蓿豆屬新變種——天祝扁蓿豆。

團隊成員在試驗基地開展研究。甘肅農大供圖

宿山地,翻山嶺,基于大量翔實數據和團隊一次次推翻重來的論證,團隊發現了苜蓿種子內生根瘤菌及其傳代固氮現象。

一直以來,提高紫花苜蓿產量最重要的方法是給苜蓿接種高效根瘤菌,這一方法涉及寄主植物、根瘤菌和環境間復雜的互相作用,研究過程極其復雜。師尚禮團隊研發提出的苜蓿與根瘤菌兩類生物共生育種新技術,可在此基礎上將固氮效率提高230%,極大提升苜蓿草地對天然氮素的利用率。

甘南草原家畜營養不足,成為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制約。經過抗寒機理研究和一次次的田間試驗,該團隊選育出抗寒能力超強的紫花苜蓿新品種,并配套開發垂直風向深開溝、淺覆土、秋后耙平埋頸的寒作栽培專利技術,使苜蓿越冬率由32%左右提高到87%以上。

“這項成果在成功地將苜蓿種植區由暖溫帶擴展至甘南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帶,并實現產業化的同時,有效解決了高寒區家畜蛋白營養匱乏的問題。”師尚禮說。

據介紹,近五年,該團隊審定登記牧草新品種12個,其中,國審品種6個。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9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

“寸草”真情,續寫育才新篇章

甘肅農業大學草學專業研究生雷琴今年已經6次去通渭縣進行燕麥篩選實驗。24歲的她正做的研究是關于“青貯飼料”中燕麥發酵品質的測定,這項研究要從全世界27種燕麥中逐一進行篩選對比,找出通渭燕麥的不同之處。

實踐過程復雜艱澀,稍有不慎滿盤皆廢,是導師師尚禮掛在嘴邊的那句“科學研究不是空中樓閣,接地氣的科研工作會讓農牧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斷激勵她勇往直前,在科研中實現價值。

團隊在實驗室進行集中研討。 甘肅農大供圖

“忘不了第一次去做實驗不會播種,當地合作社的工作人員手把手教我,也忘不了在地里割燕麥時突如其來的大雨澆了個透心涼?!鄙钊牖鶎幼鲅芯?,雖然有很多困難,但雷琴還是收獲滿滿,對定西地區的燕麥品質有了深入了解,也有了下一步開展研究的方向。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國之大計。多年來,致力于培養知農愛農,敏于求知、勤于實踐的草學人才,是甘肅農大草種創新與草地利用教師團隊不變的初心。雪域高原四十載,科教育人三千名,青春奉獻在草原,默默無聞守站人——這是甘肅農業大學天祝高山草原試驗站站長徐長林對自己工作的簡單總結,更是團隊扎根基層做科研,做好科研為人民精神的生動體現。

1956年,在祁連山烏鞘嶺南側,馬牙雪山北坡的天祝藏族自治縣抓喜秀龍草原上,由我國草原學家任繼周院士選址建立起我國首座高山草原定位試驗站,半個多世紀以來,甘肅農業大學的3600多名本科生在試驗站參加了野外教學實習,有100多名研究生在站上完成畢業論文的野外試驗。1978年,徐長林從甘肅農業大學草原系本科專業畢業后就來到站上工作,這一待就是40多年。

“草原生態有哪些變化,牧民生產生活中有哪些現實需求,這些都是我們科研的源泉?!毙扉L林熟悉天祝草原的一草一木,也帶領甘肅農大的學子走遍了草原的角角落落,把科研做在了大地上,有力促進了當地畜牧業發展。

甘于奉獻、永不言棄的科研精神,指引著一代代甘農大人前赴后繼。2018年以來,師尚禮團隊新建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教育部“永昌苜??萍夹≡骸薄⑥r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甘肅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國家林草局工程技術中心和創新團隊等多個重要平臺,為培養各類草業人才搭建了更多平臺。

如今,甘肅草原生態逐步改善,草產業興旺發展的勢頭強勁。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師尚禮團隊正積極踐行“草-畜-人”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理念,為筑牢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勾勒綠色發展的甘肅畫卷,奉獻著自己的“寸草”真心。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關鍵詞: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