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入秋,一面滲水磚墻牽動了東城區麒麟碑胡同里的兩個院落。它既是7號院居民住宅的北墻,又是9號院公廁的南墻。公廁已廢棄約20年,而今搖搖欲墜沒了使用價值,居民住宅因為這間破公廁漏雨也連帶著墻壁滲水,大家更擔心房倒屋塌的安全隱患。7號院居民主張把公廁拆了,9號院居民和產權單位站在各自的立場卻都說為難。8月以來,屬地街道聯合本報為相關各方搭建共商共治平臺,公廁的去留問題大伙兒一起商量,終于找到了平衡各方利益的方案。
溯源
大掃除引出“老大難”公廁
【資料圖】
7月初,麒麟碑胡同7號院居民高女士向屬地交道口街道府學社區反映了一個難題。北側9號院里有一間年久失修的公廁,周邊雜物堆積太多,且荒草叢生,下了雨總也干不透。公廁的南墻和她家北墻是同一面墻,這面墻就這么讓水漚著,導致家里潮氣重,家具都會發霉。
7月4日,府學社區黨委書記劉正航帶著黨員隊伍,來到麒麟碑胡同9號院,搞了一次徹底的大掃除。忙活了一天,公廁周邊齊胸高的雜草全部被拔除,門前各種雜物清理出來不下10車。本以為居民的訴求圓滿解決,可劉正航從居民臉上怎么也沒瞧出滿意來。
“廁所里頭不清理嗎?”聽高女士這么說,劉正航才反應過來,自己會錯意了,居民反映的重點不是“周邊”,而是“里頭”。劉正航伸著脖子往公廁里一瞧,不禁有點發憷。公廁的房頂快要塌了,眼下就靠一根木梁斜支著。那天正下著雨,腐朽的木梁一掐都能出水兒,表面糟得就跟軟柿子似的。
劉正航坦誠地告訴居民,自己最初的理解有偏差,如果是公廁里面的問題,那就不是光靠大掃除能解決的。“這事兒我們社區記著,肯定要解決,但是現在清理不現實,萬一房塌了后果不堪設想。”
劉正航是一名年輕的黨員干部,來府學社區的時間不算長。回到辦公室,他趕緊向社區的老主任打聽9號院公廁的事兒。這時他才知道,原來這個公廁是個“老大難”,社區年年都得幫著清理。“守著這么一個廢棄的廁所,誰都往這兒扔東西堆雜物,院子是開放式的,隔三差五還有外人偷倒施工廢料什么的。”老主任還說,過去社區一直盯著這事兒,有時候還得請環衛的同志幫忙清理,“環衛主要負責路面,院里的事兒本不是他們的職責,可社區也沒有這筆經費,老讓環衛友情幫忙也不落忍。”
探訪
屋里潮濕發霉 每年都得重新刷墻
今年汛期降雨頻繁且雨量較大,麒麟碑胡同9號院這間搖搖欲墜的公廁成了社區的重點盯守對象,好不容易挨過了濕漉漉的7月。8月初,記者首次探訪了麒麟碑胡同的7號院和9號院。俯瞰7號院的居民住宅和9號院的公廁,呈一個“日”字形,上半部分是公廁,下半部分就是居民住宅,中間的這“一橫”,就是二者共用的那面磚墻。事實上,7號院里受影響的至少有3間平房,高女士住的這間相對偏離9號院的公廁,而正對著公廁的是吳先生家的兩間房子,受影響更嚴重。
走進吳先生家,撲鼻而來的是滿屋子的霉味兒。整面墻布滿了黃斑,吳先生說這墻每年都得刷一次,一過汛期墻就又沒法看了。屋里最顯眼的是一張上下鋪,這是孩子的床。吳先生說,之所以要弄成上下鋪,就是怕萬一墻塌下來,有個上鋪好歹能抵擋一下。“過去我們不怎么在這兒住,現在孩子上學了不得不搬回來。”
記者注意到,9號院的公廁已經破敗不堪,房頂的受力點除了那一根斜支著的木梁,還有一根嵌入墻內的橫梁。吳先生說這根橫梁插在墻里頭是最讓他撓頭的問題。“平時雨水就是順著這橫梁灌到墻里的,導致這墻老被水泡著。再說萬一這梁塌了,不也把我們家房頂給挑了嗎?”
歸根到底,拆除9號院的公廁,才是7號院居民的核心訴求。7號院居民說,盼著趕緊把公廁拆了,他們也好修整一下自家的房子,現在公廁不動,他們也不敢動,萬一裝修施工把公廁給震塌了,他們擔不起這個責任。
溝通
拆除廢棄公廁的顧慮何在
9號院的公廁是旱廁,居民說至少廢棄20年了,現在家門口就有公廁,重修這間旱廁意義不大。可真要拆,犯嘀咕的可不止一兩家人。記者從屬地交道口街道了解到,麒麟碑胡同9號院的公廁別看破敗,可并不是自建或違建房屋,原圖紙上就有,屬于院落自帶的配套設施。拆除得和院落產權單位商量,更得居民同意。
于是記者和劉正航一道,向居民及院落產權單位詢問拆除公廁的意向。劉正航介紹,9號院產權單位并非堅持要保留廢棄多年的公廁,但他們的顧慮有兩方面,其一是9號院空間比較局促,擔心公廁拆除后,出現私搭亂建,后期衍生更多問題;其二是資金問題,因為該院的產權單位并非市屬單位,拆除公廁的資金需要進行年度預算申請并由國管局批復,目前該院的相關工程不在年內計劃中,資金立刻到位比較困難。
現場探訪過程中記者也了解到居民的顧慮。9號院居民說,一直以來,公廁所在的區域都是垃圾廢料滿地,他們擔心公廁沒了,空間大了,堆的雜物就更多了。
深入交流后,記者還發現了居民更深層的想法——心里有些“不平衡”。9號院狹長,分支多,大雜院給人一種破敗感。廊道的墻壁早就沒了墻皮,裸露的墻磚風化嚴重;路面凹凸不平,各種年代的地磚拼拼湊湊,平時絆人,下雨積水。為了7號院的居民生活得更舒適,要去拆9號院的公廁,那9號院的居民能得到什么,只能是拆后的一片狼藉嗎?
商量
拆公廁修院子“綁著干”
綜合考慮院落產權單位和居民的顧慮,社區很快得出了結論——如果想順利推動公廁拆除工程,需要滿足3個條件。第一,要解決資金問題;第二,要保證拆除后的空間得到合理利用;第三,要同步改善7號院和9號院的居住環境。
由于涉及多方利益,劉正航想到了“吹哨”。于是,8月17日,東城區住建委、院落產權單位、屬地街道接訴即辦專班、街道環衛所等各部門工作人員齊聚麒麟碑胡同,同居民代表共同商議9號院公廁的去留問題。根據社區的計劃,要快速解決資金問題,可以先借助黨組織服務群眾經費,但要走一個流程,即通過公函的形式告知院落產權單位,并得到確認的回函。需要確認的問題有兩點,其一,院落產權單位同意物業拆除公廁;其二,院落產權單位證實其目前無法解決資金問題。至于院落產權單位對以后私搭亂建問題的顧慮,劉正航說可以通過居民議事的方式,大伙兒共同決定公共空間的用途,避免廁所拆除后的空間失管。這個提議打消了院落產權單位的顧慮。
為了解開9號院居民的心結,社區也拿出了院落的改造提升方案。劉正航說,在拆除公廁的同時,還有一項施工可以同步進行,對9號院的排水系統、公共空間進行改造提升,讓9號院的居民有更舒適的生活環境。由此,拆掉一間廢棄的公廁能同時“盤活”兩個院子,各方從對立面一下子變成了共同的受益方,劉正航給出的方案讓現場各方都感到滿意。
跟進
拆除后空地怎么用居民說了算
拆除公廁的共識達成了,7號院和9號院居民又有了新的關注點。公廁怎么拆?拆除后這塊地方到底用來做什么?9月4日,記者再次來到了麒麟碑胡同,到場的除了社區、物業的工作人員,還包括東城區住建委安全科工作人員李海濤。
通過詢問居民和現場查看得知,居民為了自家房屋的安全,緊鄰碎磚墻自行砌了一道整磚墻。按照現狀拆除廁所,不會對居民自家房屋造成影響。李海濤說,公廁的橫梁嵌入了碎磚墻的墻壁,拆除時施工方應格外注意施工安全。
解決了拆的問題還要解決用的問題。這塊空間如何利用,劉正航繼續與居民商量,最初設計了三套方案。其一是將院外的垃圾分類智能桶站挪到院內,讓居民倒垃圾更方便;其二是將院外的電動自行車充電柜挪進來;其三是在這塊空間內設置公共晾曬區。
最先被否決的是第一套方案。居民說,現在的垃圾分類智能桶站離得不算遠,沒必要再挪,而且該桶站也不是9號院獨享的,如果搬到院里來,周邊居民都來倒垃圾可能會帶來衛生問題。
在幾次走訪中記者發現,9號院門前空間并不寬裕,依墻根兒有一排晾衣繩,上面晾著不少衣服,“藏”在衣服下面的是電動自行車充電柜。居民覺得晾衣和充電這兩個功能沖突,“要是這里停了電動車,居民就沒法晾衣服,所以充電柜自打放在這兒,居民就有意見,導致現在都沒啟用呢。”9號院一位居民說。
最后,經居民商議決定,把公共晾曬區挪到院里來最科學。
截至發稿時,物業根據社區要求,把院內公共晾曬區的兩套設計方案發到了居民微信群里,讓大家看看哪套更好。9月7日一早,居民圍繞兩套方案展開了熱議。劉正航告訴記者,居民可以根據目前的方案提出新的意見和建議。待方案確定以后,社區會將公函和方案一同打包交給院落產權單位,得到回函后即可開始施工。
由夏入秋,幾輪協商,公廁拆除的難題終于解決了,一面墻牽扯兩個院的尷尬要成歷史了。居民們說,比起這件事本身,他們更學到了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化解鄰里矛盾并非你輸我贏,通過協商,大家都能獲得更大利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