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聚焦 >

張檸“青春三部曲”書寫三代青年,收官之作《江東夢》上新

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通訊員 李然


【資料圖】

近日,張檸“青春三部曲”收官之作《江東夢》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面世。

這是著名作家、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檸“青春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此前已出版的《三城記》《春山謠》,加上剛剛出版的《江東夢》三部長篇小說,分別書寫了“80后”都市青年、“50后”鄉野青年、“30后”抗戰青年的青春故事。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挑戰和難題,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和青年人的人生抉擇。三部小說連綴起來,展示的是近百年的中國青年生活史,也是一部成長簡史。

“青春三部曲”書寫三個時代的青年人

《江東夢》的故事背景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長江邊的江東市里,一座德茂公寓見證著歷史的風云變幻、人們的命運流轉。民間藝人的說書與暗藏玄機的歌謠,勾勒出戰爭背景下世界的蒼茫一片。小說中,戰爭打斷了愛國商人董家平靜的生活,也激發了人們頑強的生命意志。在亂離中身不由己卻從未放棄追尋的三姐妹,鑄就了民族史詩般的青春之歌。

《春山謠》呈現了生于20世紀50年代一輩人的青春歲月,是奮斗和成長的史詩,是城鄉生活交織的壯闊畫卷。他們的青春回憶成為一曲婉轉的戀歌。小說中,十幾名還沒滿二十歲的上海青年,來到長江中游一個叫作春山嶺的鄉村,新的環境讓他們感到震撼,新的生活時刻在考驗著他們。而他們的到來,也引起了原本寂靜的山村、小鎮的喧嘩。這樣一群青年人,站在時代前沿,為人生軌跡的突變而迷茫,不斷與周遭發生交融和沖撞。每到重大關口,他們心底的愛和善總是及時地突顯出來,懵懂的愛情和友誼,支撐著他們的生存信念。

《三城記》是一部書寫“80后”成長史的長篇小說,聚焦主人公顧明笛的命運變遷。同時直面當下中國城市生活,以此為原點輻射社會各個階層的生存和精神狀況。沙龍、報社、高校、互聯網,立足的城市與遙望的鄉村,哪里才是顧明笛們的出路?小說較為完整地塑造了當代青年的典型形象,突出他逐漸敞開自我、認知世界、尋求愛獲得愛,并最終由一位具有“小資情調”的青年成長為真正有責任、有擔當、有情懷的人的歷程。

張檸認為,“理想主義”的年輕人即便失敗了也是可愛的

談及“青春三部曲”的整體構思,作家張檸表示,之所以選取每一代人的年輕時期作為書寫對象和小說主題,不僅是因為“任何一個時代的矛盾都集中在年輕人身上,所以他們是觀察一個時代最典型的視角”,更重要的,還是因為人在年輕時期的行動最能代表他們自身。“年輕人被大歷史拋進社會,總有人是敏感的、軟弱的,因為敏感而格外不確定,所以年輕人是一個謎,我寫的是人之謎。”

張檸認為,“詩是生命最本真、自由的狀態。為什么對大多數人來說,詩性隨著成長會越來越少?是因為我們誕生到這個世界上來,各種各樣的大道理把它壓抑了。”張檸在“青春三部曲”中,也寫過精神脆弱的青年角色,比如《江東夢》中的蔡翰民,但這同樣也是張檸所珍視的人物,他說,“這些年輕人往往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可能是失敗的,但一定是可愛的。”

收官之作《江東夢》是對上輩人的真誠回溯和理解

為了讓虛構的小說,擁有歷史細節的真實和情感的真實,張檸下了很大功夫。張檸不僅查閱了幾百萬字的一手史料,小到錢幣面值、水路航線,大到戰爭局勢,使小說既能經得起時間檢驗;還搜尋到母親留下的日記片段,以此靠近和還原講述中的那代人。對張檸來說,這也是對上輩人的一個回歸和理解的過程,只有真誠地回溯,才能投入真正的情感。

著名文學評論家張莉說:“張檸沒有渲染戰爭的殘酷,也沒有刻意拔高人的意志。他只是去寫,人是如何生存的,如何追尋愛。它就像我們的父母、祖父母,在身邊低語著講起一段往事。從這個角度來說,《江東夢》是一部生命之書。”

每一代人的青春中都有類似的人生命題

因《皮囊》《命運》等現象級作品而備受當下年輕讀者喜愛的作家蔡崇達,在與張檸對談時,談及張檸“青春三部曲”帶給他的觸動和思考時說,張檸創作的問題意識很強,如何尋求出路?如何面對命運突變?如何理解忙碌生活的意義?他對每一種人、每一種社會生活都有犀利、獨特的洞察。我們看到小說中提出的問題是什么,就知道是什么塑造了當下的人,塑造了我們的祖輩、父輩、子輩還有我們自己。

蔡崇達說:“其實每代人的青春中都有共同的東西,或者說我們生而為人要經歷的人生命題是類似的,這些人生命題折射出的故事能夠陪伴我們,更好地以我們的青春跟當下相處。”

作者簡介:張檸,作家,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青春三部曲”(《江東夢》《春山謠》《三城記》)及《玄鳥傳》,中短篇小說集《幻想故事集》《感傷故事集》,長篇童話《神腳鎮的秘密》等。出版學術著作《土地的黃昏》《文學與快樂》《民國作家的觀念與藝術》《感傷時代的文學》《枯萎的語言之花》《敘事的智慧》等。

(來源:極目新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