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現就引發了《偵探漫畫》銷售量快速攀升,可見蝙蝠俠角色塑造之成功。
隨后,為了深度打造“蝙蝠俠”這個角色,次年就推出了名為《蝙蝠俠》的專屬漫畫,描述億萬富翁布魯斯·韋恩扮演蝙蝠俠打擊犯罪的故事。
專屬漫畫出現之后,讀者反響強烈,“蝙蝠俠”影響力急劇升高,因此立刻就出現在了影視媒體上。
(資料圖)
1943年,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發行了十五段的蝙蝠俠電影短片,由路易斯·威爾森與道格拉斯·克羅夫扮演蝙蝠俠與羅賓。
1949年,采用同樣模式的短片集《蝙蝠俠與羅賓》推出,由勞勃·羅弗瑞與強尼·鄧肯扮演蝙蝠俠與羅賓。
二戰結束后,蝙蝠俠系列漫畫開始由寫實黑暗轉變為歡樂童趣的風格。
1966到1968年的電視影集《蝙蝠俠》就是這種輕松氛圍下出現的作品。
這個系列的影片,在當年大受歡迎。由亞當·韋斯特所扮演的蝙蝠俠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象征。
電影當中,一個充滿了歌德氣息的高譚市呈現在觀眾眼前。蝙蝠俠的形象也因此變得比較黑暗魔幻。
在電影之中,小丑的誕生與小丑心理狀態的改變占據了極大的篇幅,其次是小丑煽動群眾的瘋狂心態描繪。
這部影片在推出之后,收獲了4.1億美金的票房。
借助本片,邁克·基頓改變了固有的喜劇演員形象,一舉成為全球巨星。連杰柯·尼克遜的小丑也成了銀幕經典反派。
1992年,原班人馬新制作拍攝了《蝙蝠俠歸來》。
蜜雪兒·菲佛在這部片中扮演了貓女,由丹尼·迪維托扮演企鵝人,克里斯多福·華肯扮演反派角色史勒克。
片中描述了史勒克聯合企鵝人操縱輿論,讓蝙蝠俠成為全民公敵,并且計劃讓企鵝成為市長。
比起前作,這部影片中的蝙蝠俠變得更加魔幻,反派角色企鵝也被塑造得更像動物。
原本漫畫中的企鵝只是個穿著禮服的矮胖男人,但是電影里,企鵝已經是吐著黑血的丑陋畸形人。也是因為這個形象,企鵝才從小被父母所拋棄。
在影片中貓女的誕生,則是在摔死之后被群貓圍繞之下復活,而且完全沒有講貓女為什么會復活。
不過,蝙蝠俠在上一部電影之中,也有從高空中掉下來不會摔死的超能力,雖然是摔進了垃圾堆。所以,也就體諒下貓女吧。
但是,其后電影版蝙蝠俠真就摔不死了。要知道在漫畫之中,蝙蝠俠可沒有這個能力的。
提姆·波頓在這部影片之后不再執導蝙蝠俠系列。
1995年,由喬·舒馬赫執導的《永遠的蝙蝠俠》上映。
影片之中,蝙蝠俠由瓦爾·基爾默出演,克里斯歐·唐納則飾演了羅賓。
這一次的反派由湯米·李瓊斯扮演雙面人,金凱瑞扮演迷天大圣。
和前作相比,影片氛圍就顯得極為輕松,甚至有不少胡鬧的成分。影片之中的格斗情節也將暴力性降低不少,反派也顯得喜劇十足。
這部電影在當年依然收獲了3.3億美金的票房,排名世界電影票房第六。因此,喬·舒馬赫取代了提姆·波頓成為了蝙蝠俠系列的欽定導演,并且很快投入了續集的制作。
1997年,《蝙蝠俠與羅賓》上映。
這部影片之中,反派極凍人由阿諾·施瓦辛格扮演,烏瑪·舒曼扮演毒藤女。
而愛麗絲·雅希維絲冬扮演蝙蝠女。蝙蝠俠則由喬治·克魯尼出演。
在影片之中,提姆·波頓建立的黑暗魔幻色彩徹底消失,整部電影成為了真人卡通的感覺。人物形象單調,劇情簡化,成為了為低年齡觀眾專門打造的影片。
在原著中擁有極高智商的反派班恩,在片中成為了一個身強力壯、只會聽女人命令的莽夫。
好吧,班恩好像不管在哪一部里面都只聽女人話的癡情漢子。
這部收獲了2億美金票房的影片,在當年惡評不斷,造就了極差的名聲。
因此,喬治·克魯尼宣布再不會出演蝙蝠俠,而原本打算制作的續集也無限制擱置。
其實回頭看喬·舒馬赫版本的《蝙蝠俠》系列之中,最大特色就該是蝙蝠俠的戰衣。
那胸前的兩點,不知道喬治·克魯尼穿上的時候,心里是不是有想掐死服裝組的想法?
在《蝙蝠俠與羅賓》這部影片失敗之后,華納考慮了很多蝙蝠俠的劇本。
戴倫亞倫諾夫斯基與沃夫岡·彼得森都一度參與到蝙蝠俠電影的制作,電影劇本也數度修改,劇情包括描述蝙蝠俠誕生的《蝙蝠俠:元年》、《蝙蝠俠大戰超人》等等。
在2007年上映的電影《我是傳奇》的場景當中,曾經出現過《蝙蝠俠大戰超人》的標志。
2005年,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蝙蝠俠:俠影之謎》上映。正式拉開了黑暗騎士三部曲序幕。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之中扮演蝙蝠俠,重新將故事拉回到蝙蝠俠誕生。
電影之中,采用了大篇幅描述了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過程以及他的心理變化,影片風格也走向了更現代的寫實化。
蝙蝠俠的武器在影片里多了很多“科學”解釋,也讓主角韋恩顯得更有人性化,更加真實。
這部電影在上映之后,無論是在票房收益還是口碑屏幕上都大有斬獲。
2008年,影片續集《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
影片之中,希斯萊杰扮演小丑,亞倫艾哈特出演哈維·丹特。
和以往的蝙蝠俠系列作品相比,這部電影的動作畫面都很簡短,大量復雜的劇情、對話成為了電影的重心。
克里斯多福·諾蘭在影片中使用了交叉敘事的手法,正反派的爭斗從以往純粹的肉體互搏,轉變成為了謀略與詭計的比拼,以及價值觀的辯論。
也是這樣的基調下,蝙蝠俠在本片之中成為了一位悲劇英雄,在片尾變成人人喊打的罪犯。
這部電影在推出后,收獲了十億美金的票房,成為社會熱議話題。
2012年,黑暗騎士三部曲的完結篇《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上映。
這部由湯姆哈迪扮演反派班恩,安海瑟薇扮演貓女的電影雖然仍舊希望維持寫實的風格,然而實際成片的格局卻成為全系列最為奇幻風格的一部。
像其中關押蝙蝠俠的監獄、蝙蝠俠受傷康復的方式,都很難用寫實的方式來描述。
對于價值觀辯論的表現也遠不如前作“黑暗騎士”。
縱然整體評價不如前作,這部影片依然收獲了十億美金的票房。如果不考慮通脹因素,甚至比前作還略多了點。
到了2016年,由查克·施耐德導演的《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上映。
影片之中,蝙蝠俠由本·阿弗萊克出演,而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寫實城市風格也隨之被取代,開始更加強調動作特效等大場面,風格偏向魔幻唯美。
而這個版本的蝙蝠俠也是歷代蝙蝠俠之中,身材最為強壯高大的那位。
這部影片依然偏重于劇情,但是邏輯性上稍差,偏向了感性描寫,同時畫面也更加接近漫畫原著精神。
另外在電視劇制作方面,雖然一直沒有新作出現,但2014年華納電視推出了前傳影集《高譚市》,描述蝙蝠俠的好友高登局長年輕時候的故事。
少年時期的布魯斯·韋恩,以及《蝙蝠俠》系列之中的各種反派都在劇中出現。
這部電視劇算是漫畫之外了解蝙蝠俠的好渠道之一。
這部影片與DC宇宙并沒有多少關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