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字的審計報告揭示了廣西財政存在的諸多問題。(視覺中國/圖)
2023年7月25日晚間廣西審計廳發布了《關于2022年度自治區本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下稱“審計報告”)。
審計報告提到,基層財政“三保”(保民生、保工資、保運轉)管理不到位。其中,應納入“三保”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資金,未足額撥入社保財政專戶,涉及10個市28個縣,資金共計24.22億元。
(相關資料圖)
“基層‘三保’始終是預算安排和保障的重中之重。”2022年5月,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各級財政要堅持“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順序,確保各項民生政策落實。
審計報告發現,部分地區出現違規增加“三保”支出的情況。其中,4個縣虛編政府性基金收入,增加非“三保”項目支出預算16.87億元,造成非“三保”支出擠占“三保”支出資金;4個縣區將市政建設、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的注冊資本金,違規列入“三保”預算,涉及3.34億元。
多個地區的財政收入管理亦不規范。例如,8個縣的財政收入未及時上繳國庫,共計2.89億元;有4個縣違規征收、使用、返還土地出讓金4.15億元;4個縣違規返還稅費、違規出借財政資金1.17億元。
一直以來,專項債是地方政府帶動投資的手段之一。廣西審計部門發現,部分不符合條件的項目,獲得了專項債資金支持,還有些地區出現了違規使用專項債的情況。
其中,2個市違規將商業項目或已完工的項目,打包申報獲得政府專項債資金支持;1個市和2個縣的4個項目前期工作不達標,但仍獲得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支持,涉及金額3.81億元。
審計報告顯示,2個市和4個縣擠占挪用23個項目的政府專項債券資金,用于房地產商業開發項目、其他債務還本付息等支出,共計44.91億元;1個市和7個縣通過編制虛假工程量清單和虛假監理報告等方式,提前支付工程款11億元。
地方投融資平臺轉型過程中,審計機構也發現了諸多問題。例如,各級平臺公司對財政依賴程度依然高,3個縣存在違規將公益性資產注入政府融資平臺公司,以及未按規定用途使用貸款資金等情況,涉及金額15.5億元。
此外,部分融資平臺公司違規利用醫院和學校融資,有3個縣利用醫院、學校的收費權為融資平臺公司融資提供質押,或直接融資后將資金轉借融資平臺公司使用,涉及金額1.11億元。
過去幾年,全國各地都在加強對財政暫付款的管理。財政暫付款一般是財政部門臨時出借給預算單位的資金,要求不得長期掛賬,應及時清理結算。財政部規定,各地要在2023年年底前,消化完2018年及之前形成的財政暫付款。
審計報告中顯示,廣西財政暫付款管控不嚴,暫付款規模較2021年增長。其中,10個市和33個縣財政暫付款余額較2021年末不減反增。
按照規定,2019年之后新形成的財政暫付款余額,不得超過同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及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之和的5%。但審計報告透露,截至2022年年末,10個市和54個縣未能達到這一要求。目前,廣西共有14個地級市、109個縣區。
此外,部分市縣未按計劃消化財政暫付款。12個市和59個縣未能完成暫付款消化任務,少化解159.53億元。
南方周末記者 吳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