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看來是要頂不住了,于是西方開始拉攏幾十個國家“挺烏”。顯然,美國和西方不會輕易放棄烏克蘭,而普京要真正戰勝拜登,只有一條路可走。
據報道,沙特8月初將在吉達主辦烏克蘭問題“和平會議”,邀請烏克蘭、西方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代表與會,但參會者不包括俄羅斯。
(資料圖片)
在今年5月,澤連斯基曾訪問吉達阿拉伯聯盟峰會,并敦促這些國家支持烏克蘭。而8月的這次會議,將是5月會議之后的又一次“峰會”。其實質是,烏克蘭和西方國家希望借助此次會議,爭取更多保持中立的發展中國家,支持烏克蘭的所謂“和平方案”。
烏克蘭的命運其實是在美國手中近幾個月,一些非洲國家也曾試圖對俄烏進行調停,只是,迄今為止收效甚微。
俄羅斯對于和談則持開放態度,但對于停火一事,不太抱希望。畢竟,烏軍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反攻,俄軍不可能在受到攻擊的情況下選擇停火。
所以,問題來了。在俄烏沖突持續近一年半后,眾多國家都在期待俄烏和談可以提上議事日程,但西方推動、沙特主辦的會談,會有效果嗎?
先說答案,會議應該不能達成預期效果。
畢竟,作為“歐佩克+”集團的一份子,沙特與俄羅斯的來往密切。而且,俄烏沖突爆發以來,阿拉伯國家和與會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直保持中立。現在,在戰斗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各國因一場會議而改變立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再者,烏克蘭因為澤連斯基簽署的法令,拒絕采取妥協的立場。而美國也一直強調,俄羅斯的戰略是失敗的,和談的主動權在烏克蘭手中。這意味著,會談的基調,是圍繞利于烏克蘭的“和平方案”而展開。也就是說,它不會從俄羅斯的角度考慮。
當然,美國從推動北約東擴,到俄烏沖突最終爆發,就從來沒有考慮過俄羅斯,白宮想要的是占盡便宜,是實現“單贏”。沖突的各種跡象也佐證了這一點。
這場沖突在美國沒有軍事人員傷亡的情況下開展,團結了北約、打壓俄羅斯、嚇唬中國,一舉三得。這些“成果”都與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戰略利益相吻合。
工人們從烏克蘭一家被炸毀的糧倉中搬運金屬板當然,沖突逐步走向消耗戰時,烏克蘭只能依靠美國的大量軍援才能繼續戰斗,這是不爭的事實。
還有,烏克蘭因沖突,幾乎耗盡了金融儲備,經濟陷入癱瘓。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必定會與其恢復重建直接掛鉤。
也就是說,美國援助的成本會隨著戰局的變化急劇上升,特別是在重建階段,可能會超過戰時和其他緊急援助的水平。
美國和西方盟友正面臨著一系列的國內經濟問題。包括通脹、能源供應、氣候變化等,這會讓對烏持續援助變成各國的沉重負擔。這就決定了,美國和西方的援助不是無限制的。
各國必須在考慮自身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結合國家戰略、外交政策和資金的使用率,來對烏克蘭進行有限援助。
美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換句話來說,沒有美國和其他西方大國的支持,烏克蘭就無法繼續戰斗和進行恢復重建。普京要真正“戰勝”拜登,關鍵就是讓西方發現,烏克蘭失去利用價值,再支持下去就會拖垮西方自己。這可以說是唯一的一條路徑。
實際上,美國也的確表現出了對烏克蘭的失望情緒,而烏克蘭也擔心被美國拋棄。最近烏克蘭不斷攻擊俄羅斯本土,并且開始對平民下手,恐怕也是在證明自己的價值。
總的來說,美西方想靠俄烏沖突來拖垮俄羅斯,結果美西方自己內憂外患,烏克蘭卻是個無底洞。俄烏沖突打到現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變成了耐心的較量。而比起很可能即將下臺的拜登,普京的時間顯然要多得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