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臺風“杜蘇芮”影響,我國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區遭遇強降水的襲擊,部分地區發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各類次生災害,部分受災群眾和救災人員在這種環境下容易出現皮膚紅腫、紅疹的情況。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表示:這種情況是由于搶險救災人員身體長時間泡在水里,水中的細菌微生物導致人體產生不良反應。
水災后的常見傳染性疾病有哪些?我們又該如何防范救治?
暴雨后疫情從何而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俗語道“大災之后必有大疫”,意思是洪水、地震等大的自然災害之后,很容易出現傳染性疾病的暴發。
洪澇災害發生后,由于飲水飲食衛生狀況惡化、環境污染、病媒生物孳生、人群接觸機會增加及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響,容易發生各種傳染病,特別是腸道傳染病、蟲媒和自然疫源性傳染病等。據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報道,有研究者對1992-2012年間大災后發生的疫情進行了統計,結果發現,這20年來全球一共發生過19次災后疫情暴發,其中一半以上是腹瀉相關的疫情,大多是由于不清潔飲食、飲水而造成的。除了腹瀉以外,通過蚊蟲傳播的疾病,如瘧疾、登革熱,也屬于災后高發傳染病。
1992-2012年間,全球一共發生過19次災后的疫情暴發,其中一半以上是腹瀉相關的疫情。據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雖然隨著我國衛生系統的健全和發展,災后發生大疫的情況已經很罕見。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松警惕,傳染病風險依然是洪水來襲時,我們要面對的重要風險之一。
如何科學防控
1.注意防控腸道傳染病,避免“病從口入”
據報道,2020年8月安徽壽縣就發生過飲用水污染的事情。當地發生洪澇災害幾天后,壽縣保義鎮493人出現發熱嘔吐癥狀,經診斷,均為志賀氏菌感染,其時專家判斷或因自來水廠受洪水影響被污染所致。
據
據國家衛健委《洪澇災害災后疾病防控知識要點(2017年版)》,腸道傳染病是病原體經口侵入腸道并引起腹瀉和/或其他臟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類疾病。災區常見腸道傳染病主要有細菌性痢疾、霍亂、傷寒和副傷寒、其它如沙門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腸彎曲菌、致病性大腸桿菌、耶爾森氏菌等細菌引起的細菌性腹瀉病、輪狀病毒、杯狀病毒、腸道腺病毒和星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等引起的病毒性腹瀉病,以及隱孢子蟲等寄生蟲引起的寄生蟲腹瀉病。其它腸道傳染病還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等。
(一)霍亂:不進食生的海(水)產品,海(水)產品加工存放容器要做到生熟分開,煮熟后食用,清洗海鮮人員要徹底洗手再接觸食品和餐具;不喝生水,只喝開水和合格瓶裝水;避免大型聚餐和吃剩飯菜;不隨地大小便,更不要在水井和河邊大小便;發生無痛性腹瀉和嘔吐須立即就醫;糞便和嘔吐物污染的地面、容器、廁所、水龍頭、衣物被褥等應進行清潔和消毒。從事飲食服務、垃圾糞便處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據專業機構推薦可及時口服霍亂疫苗。
(二)細菌性痢疾:不進食未洗凈的瓜果、蔬菜,瓜果要削皮吃,少吃涼拌菜,不吃或少吃熟肉涼拌食物;食用生大蒜有助于預防;食物加工要煮透;飯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防止飯菜被蒼蠅叮爬;不喝生水,只喝開水、合格瓶裝水。不隨地大小便。發生水樣便、稀便、膿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應立即就醫。兒童發生高熱驚厥應就醫排除是否為中毒性痢疾。
(三)傷寒和副傷寒:不進食未洗凈的生菜和瓜果;不吃未煮熟的貝類等海鮮。不喝生水,只喝開水、合格瓶裝水;飯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不隨地大小便。目前傷寒、副傷寒病情一般不典型,當出現持續3天以上發熱,頭痛、食欲差,排除感冒等疾病,有不潔食物或生冷食物進食史,應立即就醫治療。從事飲食等服務、垃圾糞便處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據專業機構推薦接種傷寒疫苗。
(四)甲型肝炎:不進食未洗凈的生菜、不吃未煮熟的貝類等海(水)產品。不喝生水,只喝開水、合格瓶裝水;飯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不隨地大小便。不共用水杯等餐具用具;出現皮膚、眼睛鞏膜發黃、惡心、厭油、食欲差等消化道癥狀應立即就醫治療。從事飲食服務、垃圾糞便處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據專業機構推薦接種甲肝疫苗。
(五)手足口?。航洺S们逅驮硪合词?,特別是在接觸口鼻前、進食或處理食物前、如廁后、當手被水皰、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更換嬰兒尿布后及處理被污染的物品后要徹底洗手。經常清潔和消毒日常接觸的餐具、用具、物品或表面(如家具、玩具和共用物品)以及分泌物、嘔吐物和糞便等污染的物品用具。盡量不要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成人外出回家應更換清潔衣服和洗手后再接觸嬰幼兒,不要喂食嬰兒經成人咀嚼過的食物;避免與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觸,如玩耍、親接吻等。盡量少去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減少感染機會。家居或幼兒園室內做好通風。根據專業機構推薦3歲以下兒童可接種腸道病毒71型(EV71)疫苗,以減少EV71感染發病及其導致的重癥和死亡。
2.別趟水,當心皮膚感染
涉水時不僅要面對水體中的病原體、化學性污染物,還可能面對漏電、窨井、尖銳物等風險。簡而言之,你并不知道你接觸的水里面到底有什么,能不碰水就不要碰水。
據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報道,2020年6月,廣東地區遭遇持續降水,一吳姓男士上班時見路上都是積水,便脫鞋趟水趕到公司,到達公司后并未更換鞋襪。次日,他開始發燒、小腿紅腫疼痛,經醫生診斷,他感染上了“丹毒”,一種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造成的皮膚疾病。
據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洪水中有著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和不明物質,人體皮膚長時間浸泡在洪水中,可能引起皮膚潰爛、繼發感染等嚴重后果。
如果是由于參加搶險工作等不得不下水,一定要確保自己身上沒有開放性傷口,并注意個人防護,比如涂抹防護油膏、戴手套、穿膠靴、扎緊袖口褲腿,避免劃傷肢體,同時注意每隔1~2小時出水休息一次。
如果在洪水中被雜物劃傷,要先使用干凈水充分清洗傷口,消除傷口上可能附著的污物,之后盡量保證傷口干燥,使用碘酒或其他消毒用品對傷口消毒。如果是大型的、需要縫合的傷口,則應及時前往醫療機構進行專業處理。
3. 防范蚊蟲等病毒傳播媒介
洪水時,積水、糞便、垃圾及腐敗的動物尸體會為蚊蟲提供良好的繁殖場所。促使蚊蟲密度猛增,其與人群接觸頻繁,蟲媒傳染病發生的可能性很大。
據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報道,1991年,湖南、湖北兩省遭受水災,導致上萬人感染了血吸蟲??;安徽省2003年水災后,瘧疾的發病率比2002年同期升高了269.25%;1987年,我國臺灣發生洪澇災害,造成登革熱暴發,導致198人患病......類似的案例比比皆是。
因此,洪水期間應該注意蚊蟲的防范,不僅要保護好自己避免被蚊蟲叮咬、被叮咬后不要亂抓,也要注意食物的防鼠、防蠅、防蟲。
4. 及時就診
如果你曾經接觸甚至飲用過污水、疫水,或者吃了可能被污染的食物,或者被蚊蟲叮咬后,出現了發熱、嘔吐、腹瀉等不適癥狀,應及時就診,并詳細向醫生告知你的情況,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
專家建議
針對近日的暴雨天氣,中國疾控中心發布提示,暴雨及洪澇期間,食源性疾病發生風險增大,公眾請勿食用變質食物。畜禽肉品,要觀察其外觀、色澤,特別應注意肉的表面和切口處的顏色和光澤,有無色澤灰暗,以及是否存在淤血、水腫、囊腫和污染等情況。魚類等水產品,先觀察其眼球是否飽滿突出,魚鰓是否鮮紅,然后檢查其全身和鱗片,可用一塊清潔的吸水紙浸吸鱗片上的黏液來觀察和嗅聞,鑒別黏液的質量。必要時,應用竹簽刺入魚肉中,拔出后立即嗅其氣味,或者切割成小塊魚肉,煮沸后測定魚湯的氣味與滋味。蔬菜可從外觀、色澤、氣味、滋味等多個方面,注意是否發生蔫萎、枯塌、損傷、病變、蟲蝕。糧谷類食物,先肉眼感知糧谷類顆粒的飽滿程度,是否具有固有的正常色澤,有無霉變、蟲蛀、雜物、結塊等現象;并鼻嗅和口嘗體會谷物的氣味和滋味是否正常,有無異臭異味。液體飲料應注意其包裝封口是否嚴密、有無漏氣,倒置后有無懸浮物或沉淀物,其顏色深淺是否符合正常要求。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醫師吳赤紅也就此次京津冀暴雨對受災群眾給出提醒:強降雨后,居住環境容易受到污染,要做好居家環境清潔。如果房間受淹,積水退后應及時清理;如果周圍有公廁等污染源,或水中有明確污染物,建議在清理、沖洗后,用消毒液進行噴灑消毒;如果家中衛生間被淹,衛生間及周圍房間也建議在清理沖洗后進行消毒。此外被淹的廚房、餐具、烹飪設施,應先清潔再消毒。
來源:、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中國國家衛健委等
編輯:郭辰昊
壹點內容中心出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