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觀察 >

“死亡微笑”引官司?請跳出表情符號帶來的情緒內耗


(資料圖片)

□張啟陽(四川傳媒學院)

近日,在上海一家教培機構工作的小劉突然被公司開除,理由是她言語粗魯,辱罵同事,嚴重損害公司形象,對此,小劉表示自己發表過激言論的原因是同事給她發了一個“死亡微笑”來嘲諷她。因此,小劉提起了仲裁及訴訟,結果一審敗訴。最終,在二審法官的努力下,雙方達成調解協議。教培機構解除與小劉的勞動關系,考慮其目前的生活狀況,同意給予小劉2萬元的補助。(8月1日 光明網)

在這起事件中,微笑表情作為蘊含主要矛盾的要素出現。在同事看來,微笑表情可能只是示好、緩解氣氛的方式,但對于90后的小劉來說,微笑表情卻被冠上“死亡”的名號,是傳達嘲諷的意味。對表情包理解的沖突與矛盾,更是不同年齡人群的認知差異,是互聯網文化更迭的激烈碰撞。

不可否認,互聯網時代下,伴隨著QQ、微信等社交媒體的日趨成熟,表情符號已經成為了線上溝通的新“語言”,甚至常常承擔著補充說話者情緒與含義的作用。但無論如何,表情符號都無法代替文字本身附有的含義,更無法代替說話者本身的實際情緒。一來,表情符號的使用有其局限性,普通的經典emoji以靜止的形態輸出,無法承載復雜的信息;二來,表情符號的使用受到個人習慣影響,說話者在使用時可能不會對表情符號的選擇做出過度斟酌與思量。僅僅憑借文字的補充物圖案,不具備完成基本傳播與溝通的能力。將表情符號單拉出來理解,并為此大動干戈,毫無必要也毫無意義,更何況是建立在友好的表層含義基礎上,并沒有達成統一定論的微笑表情。

理解差異很難避免,但對于表情符號的理解異化,確實在近兩年頻頻出現。除微笑表情外,委屈、可憐、悲傷等表情都曾被視為陰陽怪氣的方式,這些“新潮理解”在互聯網原住民一代中已經達到一定共識。對于“死亡微笑”這一說法,不少網友認為,微信中的微笑表情下半部分展現出壓抑的抿嘴笑,而上半部分眼部視線下移,顯然是假笑,故無法被理解為喜悅或示好,伴隨著文字同步出現,帶給接受者的只有負面的情緒價值,甚至會帶有不屑一顧的嘲諷含義。這種理解有其合理性,但卻不是所有人的共識。對于更多的70后、80后來說,從剛剛接觸網上聊天的互聯網發展初期,到現如今高度發達的網絡通訊環境,微笑表情始終只承載著示好的意義,他們習慣于使用這種最簡單直接的表情符號,年輕人最愛用的笑哭、摳鼻反而是一種表達的負擔。這種理解的差異和異化,可能受到 “喪文化”影響,也可能得到了新媒體的催化和加持,但無疑每一種理解都有所依據,對于表情符號的認知應當跳出自身固有的刻板印象。

回到事件本身,小劉認為讓她發表過激言論的,是同事發來的“死亡微笑”,但是不難看出,“死亡微笑”只是導火索,而真正令小劉爆發的是與同事積壓已久的矛盾,工作中的細節很難了解,但只要持有一種有來由的偏見,微笑表情在理解時就很難變得單純。所以,微笑表情固然有理解差異,但即便存在區分,也能夠被大部分人理解和包容。而讓當事人無法理解和包容的,是尚未解決和消化的負面情緒,是關鍵時刻缺位的理解和溝通。職場環境中,矛盾和誤解不可避免,能夠解決問題的,只有直面問題。勤于當面溝通,交流開門見山,不僅能有效防止信息傳達過程中的衰減,消解誤會,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對于心思敏感細膩的人來說,因為有差異化的理解,表情符號帶給人的情緒消耗常常是成倍多于普通人的。學會提高應對線上聊天的鈍感力,學會從好的方向去思考,其實很困難。因此,多使用文字,及時消解小誤會,解決每一個小問題,才能避免焦慮、害怕等情緒的滋生,避免職場上情緒失控的尷尬局面發生。

互聯網在發展,不同的人對微信表情的理解也會不斷發展和變化,在這種不確定性中,唯一可以確認的是,所有人對表情符號的認知不會達成統一。當我們放下成見,直面問題,或許會發現,“死亡微笑”真的只代表微笑而已。

關鍵詞: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