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聚焦 >

國際米價飆升和多國禁止出口,業內:可能改寫我國大米進口格局

近期,印度、阿聯酋、俄羅斯三國接連發布禁止大米出口的指令,加之7月份全球大米價格躍升至最近11年來最高水平,這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中華糧網易達研究院副院長張智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于上述三國來說,由于自身在全球大米出口中所處的地位不同,盡管都做了禁止大米出口同樣一件事,但是所產生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他認為,禁止糧食出口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有利于在特定階段穩定國內市場價格,推高國際市場價格;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影響出口國的信譽,喪失全球糧食市場份額。


(資料圖)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去年我國稻谷及大米進口量(619萬噸)首次超過進口關稅配額(532萬噸),但是今年上半年稻谷及大米進口量就大幅下降,只有181萬噸,同比下降49.6%。廣東華南糧食交易中心糧食經濟研究員鄭文慧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國大米進口需求收縮的背后,是國際米價飆升、全球極端天氣以及印度出口政策收緊。

在國際糧價難以明顯下跌的情況下,業內預計,今年下半年,我國大米整體進口量仍然偏低。然而,受已經形成的消費習慣影響,我國精米進口規模仍將保持相對穩定。不過,也需要關注一點,如果國際大米進口價格持續大幅高于國產大米,那么糧源調整勢在必行,這也將改寫我國的大米進口格局。

大米出口禁令與米價上漲

近期三國禁止出口大米,始于7月20日。彼時,印度宣布,為保障國內市場供應,禁止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外的大米出口,即日生效。

一石激起千層浪。大米是全球約一半人口的主食,而印度又是全球第一大大米出口國,大米出口量占全球大米出口總量的40%以上。印度一紙禁令引發多國恐慌性采購大米,助推大米價格上漲。

緊隨其后,當地時間7月28日,阿聯酋決定暫停大米出口4個月,包括7月20日之后從印度進口至阿聯酋的大米,并適用于所有大米品種,包括糙米、全精米或半精米。

當地時間7月29日,俄羅斯也宣布繼續臨時禁止本國大米及碎米出口,期限至今年12月31日。俄羅斯本次大米禁止出口,始于2022年7月1日,原本有效期至同年12月31日,后延長至今年6月30日。如今,出口禁令有效期又延至本年底。

張智先稱,這三國禁止大米出口的措施,旨在確保國內大米供應、穩定國內大米價格。不過,影響各有不同。印度影響最大,阿聯酋、俄羅斯則遠不如前者。

具體來說,受暴雨和干旱影響,印度國內大米價格大幅波動,印度有穩定國內大米市場的需要。當然,印度在大米出口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禁止出口也彰顯了自身對國際大米市場的巨大影響力。而且,也的確較大程度地影響著國際大米供應及大米價格。

至于阿聯酋、俄羅斯,前者本身就是糧食進口國,對外依賴度高。其禁止大米出口,旨在應對極端天氣對糧食供應的可能影響,對國際市場影響并不大;后者由于并非全球主要大米出口國,實際影響也較小。不過,考慮到此時黑海地區糧食出口不確定性正在增加,禁止大米出口的地緣政治意義更加凸顯。

從全球大米出口數據來看,也能印證這一論斷。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近年來,俄羅斯大米出口量約10萬-15萬噸。而阿聯酋本身就是一個大米進口國。兩國在全球大米貿易中占比都很小,對于全球大米市場的實際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只是會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市場恐慌心理,從而推高全球大米價格。

就全球大米價格而言,去年7月以來,國際大米行情進入上升周期。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顯示,以5%破碎率大米FOB出口價來衡量,8月1日,泰國572美元/噸,較去年7月價格(410美元/噸)上漲39.5%,逼近10年高位。越南545美元/噸,較去年7月價格(420美元/噸)上漲30%,創出10年來的新高。

張智先稱,國際大米價格上漲的背后,可歸納為三方面原因。一是,極端氣候的現實影響。今年以來,受厄爾尼諾影響,全球平均氣溫接連刷新最高紀錄。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是全球最大的稻米主產區,從4月開始遭遇高溫侵襲;同時,歐洲的一些水稻種植國,也普遍遭遇20年來少見的干旱情況。

二是,全球地緣政治沖突。由于地區沖突和戰爭,全球糧食貿易通道受到影響。而全球主要國家加大糧食儲備,從而推高了糧食價格。

三是,大米主產區和出口區,集中在東南亞、南亞,主產區的可替代性不高。一旦受到天氣或其它因素影響,很容易出現較大幅度波動。

鄭文慧也提到,從需求來看,亞洲部分國家的進口需求仍然旺盛。從供給來看,泰國、巴基斯坦等亞洲主產國受干旱影響減產預期較強,供應收緊,加上印度在去年禁止碎米出口之后,近期再度表示要禁止非巴斯馬蒂大米出口。

值得關注的是,對于主要糧食出口國來說,禁止糧食出口是一把“雙刃劍”。

張智先稱,此舉固然在平抑本國市場價格方面有一定功效,但會推高國際市場價格,抬高出口利潤。不過,也可能會影響出口國的信譽,喪失全球糧食市場份額。對于負責任的出口大國來說,一般較少采用。

對比來看,在近期三國接連發布大米出口禁令之際,作為全球第二、三的大米出口國家,泰國、越南目前并未跟進。

今年上半年我國大米進口新特點

從整體來看,我國稻米庫存充足,供應充裕,進口主要是品種調節。因此,盡管國際大米價格走高,但國內大米價格走勢相對獨立,整體表現為震蕩偏強的運行態勢。雖然上漲,但整體漲勢較為溫和。

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口大米的價格優勢不再。隨著上半年人民幣匯率走弱,截至6月28日,進口米到港完稅價已經明顯高于國產同等級大米,導致進口需求減弱。廣東早秈米批發價3710元/噸;5%破碎率大米的到港完稅理論價格,泰國、越南、巴基斯坦分別為4307元/噸、4188元/噸、4037元/噸,比國內高597元/噸、478元/噸、327元/噸。

今年上半年,我國大米進口的突出特點是,進口量同比大降、進口單價上漲。據海關數據顯示,1-6月,我國累計進口181萬噸,同比減少49.6%;平均單價3603元/噸,同比上漲33%。

從月度進口價格來看,除5月份環比小幅回落外,每月均呈逐級抬升之勢。從1-2月份的3393元/噸升至6月份的3925元/噸,年內上升535元/噸,升幅15.77%。

從今年上半年的大米進口情況來看,呈現三大明顯特征。

一是進口大米品種結構回歸常態,精米保持相對平穩,碎米進口量銳減。二是我國大米進口來源國相對多元,主要進口國市場份額占比均衡。從進口大米的市場占有率來看,今年上半年,越南、緬甸、泰國、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分別占38%、20.8%、11.9%、11.8%、8.1%和8%,總體上比較均衡。

此外,排名通常也不是固定的。比如,去年以來,印度不斷收緊大米出口政策,我國快速調整,自印度進口大幅下降,印度也迅速從過去幾年中國最大的大米供應商滑落至第四。

三是除自越南進口量大增外,自其它主要進口國進口量均減少。

當前,在國際糧價難以明顯下跌的情況下,業內預計,下半年我國大米整體進口量仍然偏低,不過精米將保持相對穩定的進口規模。

鄭文慧稱,盡管上半年進口大米價格已經高于國內大米,進口理論利潤為負,但精米的進口量并無大幅下滑,主要因為經過多年的發展,越南、泰國、巴基斯坦等部分品種已經成為國內廣東地區常用的糧源。

據企業反映,這些大米在口感、粒型等品質上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已和國產大米形成了較為穩定的配方和比例,為了維持市場份額,即使進口成本高,也會繼續使用,但用量會有所減少。業內預計,如果國際大米進口價格持續大幅高于國產大米,那么糧源調整勢在必行,這也將改寫我國的大米進口格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