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聚焦 >

新時代 | 統籌穩增長與防風險 金融支持經濟回升向好

進入2023年以來,我國金融宏觀調控注重統籌穩增長與防風險,充分發揮貨幣金融政策效能,推動經濟運行逐步回升向好。


(資料圖片)

金融助力經濟穩中向好。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諸多困難挑戰,金融宏觀調控合理把握節奏和力度,先后降準降息加強逆周期調節,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創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一方面,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增強經濟發展動能。居民消費信貸需求穩步回升,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7.2%。企業中長期信貸需求保持強勁,信貸投放拉動基礎設施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7.2%和6.0%。票據沖量現象明顯緩解,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社會融資增速剪刀差逐漸收窄,寬貨幣向寬信用傳導加快疏通。

另一方面,強化金融對民營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精準支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一是用足用好支農支小再貸款、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實現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量增、面擴、價降。二是推動金融資源更多投向科技企業和綠色產業,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連續14個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綠色信貸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比重達10%。

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定力,防止“大水漫灌”積累金融風險。我國貨幣條件適度寬松,流動性合理充裕,為應對超預期挑戰留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工具儲備。近期物價出現階段性走低,但經濟并未陷入通縮。

多措并舉,穩妥處置化解房地產、地方債、中小金融機構等領域風險隱患。一是有效滿足房地產合理融資需求,以“慢撒氣”的方式推動行業風險市場化出清。延長“金融16條”部分政策期限和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期限,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對房企存量融資展期,加大保交樓金融支持。二是協調金融機構支持債務重組、展期降息,推動優化隱性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率負擔。隱性債務增長勢頭初步得到遏制,存量隱性債務已化解1/3以上,隱性債務風險穩步緩釋。三是加強金融監管,穩步推動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全國高風險金融機構數量較峰值已壓降近半。

穩定社會預期,促進經濟增長。當前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強,一個重要原因是預期不穩。就金融而言,平臺企業、房地產與地方債務領域的穩預期尤為關鍵。

第一,平臺企業。金融管理部門工作重點從推動平臺企業金融業務的集中整改轉入常態化監管。因此,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落實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的金融政策措施,發揮平臺企業在就業、創新、國際金融競爭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二,房地產。以增信心、防風險、促轉型為主線探索房地產新發展模式。因此,要適時調整優化前期市場過熱階段出臺的房地產政策。需求端應適度放松限購限貸,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貸利率,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供給端應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推進長租房市場建設,圍繞城市群、都市圈、增長極做好住房供應。

第三,地方債務。一方面,充分運用國家信用動員資源,加大國債發行力度,減輕地方債務負擔,讓地方有余力發展經濟。另一方面,酌情采取降息措施,以緩解巨額存量債務的利息支付壓力。鑒于地方債務增長與資產積累基本同步,地方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作者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新媒 體 編 輯: 張雨楠 李文瑩(實習)

點個“在看”不失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