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短期市場邏輯來說,是隨著人工智能、中特估、數字經濟等主線紛紛進入調整后,場內資金需要新主線穩住預期,而汽車鏈無論是前期跌幅,還是自身資金承載容量都足以擔當,加上又有極佳的中報業績加持,自然成了新主線不二之選。
此外,對比中美同行業,今年美股特斯拉已從年內低點上漲近三倍,而同期A股特斯拉概念走“N”型,相比今年4月底的低點也只反彈15%左右。但同期,中國新能源車市產銷和出口等增速都好于美國(比亞迪也好于特斯拉)。市場對A股汽車鏈追趕特斯拉的漲勢抱有期待。
(資料圖片)
?
但看好新能源車產業鏈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最高決策層已明確,下半年穩增長的首要動力是擴大內需潛力、激發市場活力(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的表態)。然而,房地產支柱地位不再,想要刺激內需消費,經濟體量和產業帶動力排名第二的汽車行業就成為首選。
事實上,相比樓市刺激政策用盡,但效果越來越不彰。新能源車上半年就靠購置稅減免延續與優化、促銷季活動、汽車下鄉、國六B強制標準、鼓勵出口、上牌優先等幾個常規主打招數,增長迅猛。
而下半年新能源車產業鏈繼續高增仍可期!
下半年穩經濟的重頭仍在促消費可以看到,在6月份央媽先后搞了公開市場降息、酸辣粉(SLF)、麻辣粉(MLF)降息等,還有LPR下調等,但始終沒有搞常規降息。
為何?因為現在中國的“三低”問題關鍵不在于生產端,而在需求端。常規降息的效果是“供求同刺激”——一方面鼓勵生產企業低成本借錢搞生產。另一方面,降低居民儲蓄利息倒逼居民去消費。
但從今年實際結果看,存貸款利率同降預期下,房企和制造企業供應能力是改善了,但居民不是拿錢去消費了,而是紛紛拿錢去還“相對成本越來越高的”房貸了……所以央行和更高層都不敢祭出降息招數了。
這從今年5/6月份整個銀行體系數次宣布降低存款利率,而不降貸款利率也可見一斑——這也是在倒逼居民把錢從銀行拿出來消費。
所以,不管你認不認同,頂層仍會明確將下半年穩增長重心放在擴內需上。不是樓市,就是車市。
而房地產不僅二季度重回低迷,下半年也難有期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過去兩年出臺的樓市松綁或刺激政策超過千條了,中央政策層面的地產“三支箭”也在去年全部發完了,今年二季度后甚至已有輿論鼓吹一線城市也要放開限購。
但結果呢?據央行統計的貸款總體需求指數顯示,二季度房地產企業貸款需求指數為47%,比上季下降8.4個百分點。而克而瑞數據顯示,6月樓市出現二次探底,TOP100房企實現銷售5267.4億元,環比增長8.5%,但增幅處于歷年同期的最低水平,而同比降低28.1%。
這其中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居民預期仍未明顯好轉,買漲不買跌心態下,政策越刺激,消費者越觀望。
而鑒于7、8月是樓市的傳統淡季,即便政策繼續刺激也無法期待會有明顯轉暖。何況,有些專家期待的所謂“一線放開限購”,爭議性太大,短中期內落實的可能性并不高。
新能源車上半年驚艷,下半年將延續高增輿論總是調侃今年新能源車市場掀起的降價、補貼、相互內卷、尾部企業倒閉潮等是“地獄式內卷”,但從行業整體看,這是新能源車從質量、技術、價格、體驗等方面的競爭力,加速全面碾壓燃油車的表現。
這從6月和二季度的全國新能源車銷售不僅龍頭企業紛紛高增,中腰部企業也表現不錯,就是佐證。
據悉,特斯拉二季度全球交付46.6萬輛純電動車,較去年同期大增83%;比亞迪二季度全球交付70.35萬輛新能源車,兩家車企均創出最好的季度銷售業績。而中國市場無疑都是它們驚艷表現的主戰場。此外,“蔚小理零”中,理想汽車月交付突破3萬輛,同比增150%,蔚來銷量重回“破萬”,環比+74%。
出口方面,靠著上半年新能源車出口暴增1.5倍以上的拉動,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而以6月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25.3萬輛來年化推算,其2023年度累計銷量預計可達125.5萬輛,同比增長96%,下半年中國新能源車市增量依舊可期。
結論新能源車成為促消費主力,不僅僅是短中期穩經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對中國整個產業提升轉型的推動,讓我們現在正積極部署但還沒有完全顯效的芯片、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數字經濟等前沿科技,能在下個科技周期順利切換上位,繼續拉動中國的增長。
股市層面,逐漸步入成熟期的新能源車產業鏈,增速放緩是必然,但企業利潤率提升、產業鏈帶動力放大、總規模穩增長、政策權重升級等,仍會給板塊帶來反復催化,下半年股價仍趨勢向上,尤其龍頭企業的馬太效應日益凸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