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聚焦 >

環球簡訊:長沙銀行穩健背后的隱憂:多次踩雷且消費投訴連續兩年居榜首

近年來依托長沙網紅效應,身處“網紅城市”的長沙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沙銀行,601577.SH)生態銀行戰略取得階段性成效。據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長沙銀行實現營收同比增長9.58%,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8.04%;資產總規模達到9047.33億元,而到今年一季度則更進一步,達到9544.44億元。不出意外,長沙銀行將在今年上半年成為第11家總資產規模過萬億元的城商行。

拉長時間來看,除了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2015年-2021年期間,長沙銀行的營收、凈利潤均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不過,在進入2022年以后,長沙銀行卻風波不斷,頻頻“踩雷”,其中不乏恒大集團這類房地產龍頭企業,一時間引發外界對其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的擔憂。


(相關資料圖)

與此同時,長沙銀行消費者投訴量連續兩年高居湖南地區榜首,深陷信譽危機。不僅如此,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長沙銀行涉及套路貸款、高額利息、暴力惡意催收的投訴。

穩健增長背后資產質量待夯實

資料顯示,長沙銀行成立于1997年5月,于2018年9月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也是湖南首家上市銀行。和大多數城商行一樣,作為湖南最大的地方銀行,長沙銀行的主要業務也集中在當地。針對區域性銀行的發展特色,長沙銀行將自身定位為“下沉深耕”、“做小做難”和“深耕湘粵”的現代生態銀行。

得益于上述精準戰略發展定位,長沙銀行近年營收凈利持續增長、資產體量不斷擴大。近日,長沙銀行發布2022年度業績報告及2023年一季報顯示,2022年,長沙銀行實現營業收入228.68億元,同比增長9.58%;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8.11億元,同比增長8.04%。

(圖源:長沙銀行2022年度報告)

資產規模上,截至2022年末,長沙銀行資產總額為9047.3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3.64%;截至2023年3月末,資產總額為9544.44億元,資產規模穩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盈利以及資產規模穩步增長的同時,長沙銀行的資產質量有待夯實。數據顯示,2022年,長沙銀行貸款及墊款總額為4260.38億元。不良貸款余額49.37億元,較2021年末增加5.14億元;不良貸款率1.16%,較上年末下降0.04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311.09%,較上年末增加13.22個百分點。

(圖源:長沙銀行2022年度報告)

不良率水平雖然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但是該行不良貸款余額則出現連續上漲的態勢。據長沙銀行歷年業績數據,2011年-2021年間,長沙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從3.12億元一路上漲至44.23億元,十年間,不良貸款余額增長了13倍多。雖然有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但是其過快增長的勢頭勢必會進一步影響到后續的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度報告中涉及不良貸款部分,長沙銀行并未將企業貸款和個人貸款,以及按具體行業/類型的貸款的不良情況拆分披露。

此外,逾期貸款方面,2022年長沙銀行逾期貸款63.86億元,逾期貸款在貸款總額中占比1.50%,較上年末下降0.28個百分點。其中逾期90天以上貸款余額35.20億元,在貸款總額中占比0.83%,較上年末下降0.16個百分點,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為71.28%,較上年末下降11.30個百分點。

多次踩雷,內控力亟待提升

隨著長沙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的不斷增加,該行資產損失計提的規模也逐步上升。數據顯示,2017年-2021年,長沙銀行資產減值損失分別為23.23億元、34.14億元、51.67億元、56.91億元和66.55億元。而2022年,長沙銀行共計提信用及其他資產減值損失74.56億元,同比增加7.45億元,增長11.10%。其中,計提信用減值損失74.41億元,同比增長11.81%。資產減值損失連續兩年超過當年凈利潤規模。

由此也導致長沙銀行的ROE水平逐年下滑,2017年-2022年,其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8.25%、16.91%、15.61%、13.76%、13.26%、12.57%,對股東的回報能力趨弱。

(圖源:長沙銀行2022年度報告)

另據2023年一季報顯示,截至3月末,長沙銀行信用減值損失為18.7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76億元,同比增長25.02%。

大額信用減值損失的背后,與長沙銀行信貸業務頻頻“踩雷”密不可分。據悉,長沙銀行2022年先后三次公開“踩雷”。其中,新華聯石油逾期2.65億元,中國恒大集團逾期4.14 億元,恒大汽車逾期14億元,金旺鉍業逾期9.10億元。

具體來看,2022年4月,長沙銀行發布涉訴公告稱,因金融借款合同糾紛,長沙銀行廣州分行起訴被告深濤生活服務(廣東)有限公司,為恒大智能汽車歸還全部剩余貸款本金14億元及相應利息0.93億元,合計近15億元。

(公告信息:長沙銀行官網)

2022年12月28日,長沙銀行發布《關于訴訟事項的公告》。公告顯示,2018年8月3日至2019年6月26日,長沙銀行與借款人湖南金旺鉍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旺鉍業)簽訂了多份《人民幣借款合同》,長沙銀行依約向其發放貸款,截至2021年1月17日,金旺鉍業所欠長沙銀行貸款本息合計為9.10億元。公告還披露,長沙銀行已將訴訟所涉貸款進行了核銷處理,這表明該筆貸款將難以收回。

(圖源:長沙銀行2022年度報告)

另外,長沙銀行還深陷與恒大的票據糾紛,以及2021年授信新華聯建設15.8億元貸款違約。據悉,新華聯建設是長沙銀行第八大股東,主營業務為房地產開發及文旅綜合,2020年至今一直處在嚴重的流動性危機中,又能否按時償還長沙銀行的借款?這一切均是未知數。

2022年9月,長沙銀行在發行可轉債反饋意見回復中披露,截至?2022年?6月末,長沙銀行逾期?90天以上貸款中未納入不良貸款共6.79億元,具體包括湖南新華聯國際石油貿易有限公司2.65億元貸款,以及中國恒大集團4.14億元商票貼現。

值得注意的是,長沙銀行除了公開的三大踩雷外,還存在大量的訴訟糾紛。據企查查顯示,目前長沙銀行共有裁判文書記錄1萬多條,涉案金額高達10億,銀行卡糾紛案件執行的案件最多,雖主要為原告,但能否全額收回本金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消費者投訴量連續兩年高居城商行投訴榜首

信貸業務三次踩雷外,長沙銀行投訴量居高不下,信用卡業務成重災區。據湖南銀保監局發布《2022年轄內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顯示,2022年,湖南銀保監局共接收并轉送銀行業消費投訴3572件。在城市商業銀行(含民營銀行)中,長沙銀行的投訴量、個人貸款業務投訴量、本/外幣儲蓄業務投訴量、信用卡業務投訴量均居首位。?

(數據來源:銀保監會湖南監管局)

其中,長沙銀行消費投訴533件(含信用卡),占城市商業銀行(含民營銀行)投訴總量的59.49%。此外,信用卡業務投訴方面,2022年涉及信用卡業務投訴總量759件;其中長沙銀行信用卡業務投訴332件,占長沙銀行投訴總量的62.29%,占整個信用卡業務投訴總量的43.74%。

(數據來源:銀保監會湖南監管局)

另外,2021年的湖南銀保監局轄內投訴情況通報顯示,長沙銀行的投訴量、個人貸款業務投訴量、本/外幣儲蓄業務投訴量、信用卡業務投訴量四項同樣在城市商業銀行(含民營銀行)中高居首位。其中,長沙銀行投訴量537件,同比增長208.62%,占城市商業銀行(含民營銀行)投訴總量62.44%。

參照往期增速,2023年的萬億規模突破,應是大概率事件。那么,如何樹立一個有量更質的新萬億標桿?打好資產質量保衛戰、實現高質量奔赴就成為核心看點。

(記者 羅雪峰 財經研究員 周子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