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健康 >

平原:物聯網太陽能滅蟲燈成為核心區獨特風景

眼下,物聯網太陽能滅蟲燈成為平原縣桃園街道“噸半糧”創建核心區獨特的風景。“我們立足打造農田害蟲無害化防控示范區,去年底投資50萬元實施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安裝了182盞物聯網太陽能滅蟲燈,覆蓋5000余畝耕地,是德州市物理防蟲覆蓋面積最大的示范區。”平原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孫榮躍介紹。

“新農人”也要學習“新農具”,才能干好“新農活”。經營這片示范區耕地的“農場主”之一,是平原土地魯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經理何石寶。他是一名90后,農學昆蟲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畢業,但物聯網太陽能滅蟲燈對他來說也是新鮮事物。最近他有點著迷,沒事經常研究研究。“隨著綠色農業理念深入人心,近年來大田糧食種植業中也出現了這種物聯網太陽能滅蟲燈的身影。小麥季主要針對麥葉蜂、吸漿蟲和二點委夜蛾,一個特點是通過物聯網監測根據蟲情測報有針對性做好病蟲害的防治。”何石寶說。

記者看到,這種物聯網太陽能滅蟲燈由太陽能板、電擊燈、集蟲箱和無線發射器四部分組成。在成方連片的大田應用,單燈覆蓋面積可達30畝,到了夜晚會散發紫色光芒,通過電擊可有效降低大田蟲源基數,集蟲箱則用來判定害蟲種類,無線發射器與云臺互聯用來監測數據,判定蟲卵孵化周期等。據介紹,通過監測滅蟲燈電擊頻率,可推斷出在電擊峰值出現7天后,一般是蟲卵孵化期,是蟲卵耐藥性最差的階段,也是噴防的最佳時機。這時候實施“一噴三防”等植保手段,不僅效果好,還可減少農藥使用量20%以上。

隨著一些“新農具”的應用,何石寶和他所在的團隊開始了新一輪的學習。“相對小麥季,玉米季的玉米螟和棉鈴蟲等蟲害高發,防治難度更大。在綜合考慮產量、成本等前提下,要做到農藥化肥減量化應用,創建綠色高質高效農業,現在來看,都需要物理、化學、生物多種手段配合。這種滅蟲方法是很好的嘗試,我們需要盡快掌握。”何石寶說。

近年來,隨著大型水肥一體化設備、“211”種養循環農場、拜耳耕遠農場、FSA國際可持續農業認證和物聯網太陽能滅蟲燈等新技術手段和新模式的廣泛落地應用,桃園街道正在蹚出創建可持續“噸半糧”示范區的新路徑。目前,當地10萬畝耕地有75%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推廣了“六統一”技術。桃園街道與中農科和中農大等7家科研院所合作,吸引落地魯望集團和登海種業等9家農業龍頭企業,吸引20余名高層次人才扎根示范區,將力爭在3年內完成2萬畝核心區、3萬畝輻射區和3萬畝帶動區的創建任務。

關鍵詞: 魯望集團 登海種業 綠色農業 農業農村

資訊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