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的出現,如果要和人類歷史上發生的革命相比的話,有兩個東西具有可比性,一個是工業革命,另一個是電力。
盡管今天已經訓練出具有競爭力的模型,但是真正效率高、成本低、用得好的模型還沒有出現,這需要長期的研究。
“一個模型用幾百上千億個參數,達到一定規模之后,就像網絡系統里一個個的節點,節點之間有連接,自然界中常見的涌現現象就在人工智能模型上出現了,也就是通常說的融會貫通。”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黃鐵軍在中國互聯網大會上表示。
(資料圖片)
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里程碑。AGI的意思是在人類智能所有方面全面超越人類的智能。以前大家認為這是一種科幻,甚至認為這種人工智能是永遠做不到的,但是今年的發展讓很多人的想法有所改變。
什么是大模型,黃鐵軍認為有三個特點:第一是規模大,一個模型的參數應該達到百億規模才能稱得上大模型,雖然沒有準確的數據邊界,但如果規模不夠大,大模型的能力是很難實現的;第二是通用性,此前的人工智能主要聚焦于某個問題,比如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今天的人工智能模型更加智能,能解決的問題也更加多樣;第三是涌現性,一個模型訓練到一定程度以后突然出現預料之外的能力,這種涌現性在大模型上出現了。
以前講一個信息系統、計算機系統或者互聯網系統,往往是講底層是軟硬件,上面是應用。黃鐵軍舉例稱,現在的通用型人工智能就像大樹一樣,原來的基礎軟件和應用當然還需要,中間的樹干出現了,這個樹干就是智能大模型,并且在未來產業生態中扮演著基礎性核心性的角色。
這樣一個角色會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黃鐵軍認為如果要和人類歷史上發生的革命相比的話,有兩個東西具有可比性,一個是工業革命,另一個是電力。工業革命解放了人的雙手,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電力時代實現7×24小時發電和服務,電通過能量流轉在全世界,驅動社會的運行。
智力時代是智力,以這種方式服務于整個社會,具備兩方面特征,一是可以和工業革命相比,二是描繪了形態,它是流動的,是7×24小時產生了這樣一種服務形態。
盡管今天已經訓練出具有競爭力的模型,但是真正效率高、成本低、用得好的模型還沒有出現,這需要長期的研究。大模型的智能歸根結底來自數據,數據是大模型發展的“壓艙石”。今年成立了國家數據局,國家對數據的治理已經有了高層體系化的考慮。這里面各種各樣的數據,除了今天大家訓練用的互聯網數據之外,還有物聯網數據,以及未來產生的數據等,都是未來大模型要提升智能水平必要的數據源。
黃鐵軍認為,大模型在未來一個可能的發展趨勢是以云的方式發展,且會落在實體經濟。他認為,今天大模型已經有了智能的涌現,但是今天的涌現和人的大腦涌現還是有差別的。如果我們能制造出結構上更像人類神經系統新的軟硬件以及新的信息處理系統的話,涌現能力會更強。
黃鐵軍預測,未來第一個可能是驅動全無人自動駕駛的落地。目前的駕駛智能缺少對常識的理解,大模型補上了這一環,有了基本常識,認識到什么東西可以撞、什么東西不可以撞,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就會加速發展。
另外,黃鐵軍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任何有效的控制系統都必須和系統一樣復雜。如果人工智能水平超過了人類,人類要完全控制它至少從理論上是不可能的。如果人類發明了比自己更聰明的AGI,那應該是AGI來控制人類。AI越來越強,風險顯而易見與日俱增,如何構建一個安全的AI,目前來看還沒有確定的答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