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關注 >

為什么暴雨洪災后,不能喝未開封的飲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期,沿海臺風肆虐、內陸暴雨頻發,我國不少地區接連遭遇暴雨甚至洪澇,房屋被沖毀,庫房被淹,所有被洪水泡過的東西都成了 " 危險物品 ",就連未開封的瓶裝水都不能喝。

很多人對此表示不理解,明明是未開封的,只是被水泡過而已,擦擦、晾干怎么就不能喝了呢?

要知道,洪水經過工業設施、化工廠、礦山和水壩,重金屬、石油碳氫化合物、多環芳烴和硫酸等有毒物質會進入水中;農業區的徑流,可能攜帶化肥、除草劑和殺蟲劑;高速公路、道路、橋梁和廢料場產生的污染物,如重金屬、石油碳氫化合物和多環芳烴等也會隨著水流擴散。

當洪水流經以上暴露污染源時,可能會沖壞污染源使得污染物進入水中,并進一步隨洪水活動造成周邊地區土壤、水質等進一步惡化,接觸含有污染物的洪水也給人體健康帶來潛在威脅

除了含有化學物質,洪水中還含有大量的病菌。2004 年孟加拉國遭受洪水后,出現腹瀉癥狀病例超 17000 例,均被檢出霍亂弧菌和產毒性大腸桿菌。

2001~2003 年印度尼西亞一項關于小隱孢子蟲(經水傳播的寄生蟲)的感染風險因素評估研究中發現,相比對照組,案例病患中接觸過洪水者得病幾率是其他病例的 4 倍以上。

1993 年《中華預防醫學會雜志》就刊登過一篇關于洪災后的環境污染情況的研究。研究對 5 家農戶的受災居室進行了衛生學調查,分別以墻壁、家具、地面為檢測樣本,結果在樣本上檢測出的細菌總數高達每平方厘米 750000~310000000,其中有 2 份樣本中分別檢出沙門氏菌和痢疾志賀氏菌(均為具有傳染性的病原體)。

所以,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提示:洪水接觸過的一切食物都應該放棄。之前不少實驗,將未開封的飲料放入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打開發現,瓶口螺紋處有被墨水污染的痕跡,被稱為" 毛細現象 "

毛細現象(又稱毛細管作用),是指液體在細管狀物體內側,由于內聚力與附著力的差異,克服地心引力而上升或下降的現象。當含有細微縫隙的物體與液體接觸時,在浸潤情況下液體沿縫隙上升或滲入,縫隙越細,液體上升越高。

市場銷售的食物和飲料包裝按其防水性可分為防水容器和不防水容器兩類,前者包括全金屬材料罐、蒸煮袋等密封性良好的包裝方式,多用于儲存海鮮等食物;后者則包括帶有螺旋蓋、按扣蓋、拉蓋和卷邊蓋等瓶口類型的容器。

可樂、雪碧、冰紅茶 …… 我們最常見的飲料包裝幾乎都是 PET 塑料飲料瓶,PET 塑料瓶的封口工藝,是可重復密封的帶螺紋瓶口。

研究表明,PET 瓶的螺紋密封形式僅限于瓶口位置,無法保證瓶口和瓶蓋之間螺紋結構的密封情況,而諸如被污染的水、空氣等儲存或運輸過程的不良環境,會導致瓶口螺紋的污染,在瓶口外螺紋處和瓶蓋內螺紋處出現液體滯留、發霉等現象。

此外,洪水或暴雨過程中,被沖走的飲料瓶如遭到撞擊或者浸泡后,瓶身可能會變形,外界微生物則很容易進入瓶中。因此,即便是以降溫為目的,將瓶裝飲料浸泡在冰水中,也有一定幾率造成瓶口污染,遑論含有大量泥沙和污染物的洪水。

所以為了身體的健康,洪水泡過的飲料千萬不能喝。那么,如何能喝到安全的水呢?答案是可以將自來水燒開后飲用,且為保證安全,刷牙、洗手、洗臉、洗碗碟、洗食物等,皆需在自來水燒開后才可使用。如果在家中沒有符合衛生標準的瓶裝水,又遇到水、電、氣中斷的情況,可以選擇干凈器皿儲存雨水(雖然雨水也存在一定污染問題,但比洪水強很多)過濾、燒開后再飲用或使用

身處受災地區的朋友要做好自我防護,皮膚被雨水浸泡后要淋浴清洗,不要泡澡;必須涉水時要穿上防水雨靴和手套,避免長時間將手腳等部位浸泡在水中,涉水離開后第一時間擦干身體,檢查自己是否有傷口,如果有傷口,要先清理傷口(可以用生理鹽水、瓶裝水或煮沸過的涼水),然后進行消毒包扎,必要時去醫療機構尋求幫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