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關注 >

烏當區水田鎮:撂荒地整治助推鄉村振興激發新動能

走進烏當區水田鎮李資村,田間地頭,村民或操作翻耕機打秧田,或忙著插秧,一排排秧苗為稻田披上嫩綠的新裝,一派農忙景象。

今年以來,李資村結合全國第三次國土調查相關數據,對本村范圍內農田基本情況、耕地撂荒情況進行清查,切實摸清撂荒底數,全面掌握集中連片農田和撂荒地的位置、數量、原因、撂荒時間、耕種人員等情況。根據摸底登記情況,逐一建立問題臺賬,為撂荒地清理整治提供依據。

“為有效解決農村土地撂荒突出問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們堅持摸清底數,深入宣傳,積極調動群眾種糧積極性,扎實推進撂荒地整治工作,為糧食安全、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奠定堅實基礎。”李資村黨支部書記張登國說。

截至目前,李資村已盤活撂荒地50余畝,村民也已陸續開展春耕備耕工作。“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引入優質水稻品種,完善基礎設施,發展觀光旅游,并做優千畝楊梅種植基地,推動農旅融合發展,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張登國說。

民以食為天,食以地為本。今年以來,烏當區水田鎮堅持把守牢糧食安全放在首位,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精準施策,扎實開展撂荒地整治工作,保障糧食生產,助推“三農”工作邁上新臺階,為推進鄉村振興激發新活力,帶來新動能。

為動員群眾主動參與到撂荒地整治工作中來,水田鎮通過召開壩壩會、村民代表大會等途徑,做到政策宣傳到村、到組、到戶、到田間地頭,提高群眾耕地保護意識,動員群眾轉變觀念,形成節約耕地、保護耕地、用好耕地的共識,進一步激發群眾自發參與苗木清理、撂荒地整治的自覺性,重新“喚醒”耕地資源新活力。

同時,加大精準排查力度,做到數字準、底子清、情況明,為下一步有序推進撂荒地集中治理打牢堅實基礎。截至目前,全鎮摸排出撂荒地140余畝,已復耕復種撂荒耕地面積90余畝。

在精準摸底的基礎上,水田鎮堅持分類施策、綜合治理,制定推進“七個一批”整治措施,著力提升整治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即,堅持因村制宜、分類施策,做到動員群眾復耕復種一批;合作社流轉復耕復種一批;已流轉土地撂荒的集中復耕復種一批;改變土地性質的集中治理一批;因水利設施損毀或其他原因無法正常供水的集中維修恢復一批;棄荒無人代種的委托村集體管理一批;因自然災害等原因損毀的山洼、地壘、洪道等撂荒地,通過復墾或重新確權減少一批。

下一步,水田鎮將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搶抓春耕播種時節,嚴格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出臺有效扶持措施,加快治理剩余撂荒地復耕復種,并在產業培育中統籌謀劃,真正讓“撂荒地”變成“致富田”。(記者:樊榮)

關鍵詞: 鄉村振興 糧食安全 藏糧于地 藏糧于技

資訊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