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關注 >

“醫用敷料第一股”敷爾佳上市

中國商報(記者 馬嘉)8月1日,哈爾濱敷爾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敷爾佳)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成為“醫用敷料第一股”。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招股書,敷爾佳2022年研發費用僅占其宣傳推廣費用的4.36%,低于同賽道的貝泰妮、華熙生物等競爭對手。


(資料圖)

8月1日,哈爾濱敷爾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成為“醫用敷料第一股”。(圖片由提供)

營銷投入高

截至8月1日收盤,敷爾佳的股價報70.7元,漲幅為26.98%。當日開盤后,該股票一度上漲43.68%。8月2日收盤,敷爾佳的股價報60.04,跌幅達到15.08%。有投資者在論壇中分析,投資人或看好敷爾佳面膜產品的高營收、高毛利率。

敷爾佳官網顯示,公司主營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和功能性護膚品,主打敷料和貼、膜類產品,并有水、精華及乳液、噴霧、凍干粉等其他形態產品。此前,國家藥監局發文稱,按照《醫療器械通用名稱命名規則》的要求,不得存在“械字號面膜”的概念,醫療器械產品也不能以“面膜”作為其名稱。據此,敷爾佳將旗下“醫美面膜”改名為“醫用敷料”。

招股書顯示,敷爾佳2020至2022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5.85億元、16.50億元、17.69億元,毛利率分別為76.47%、81.95%及83.07%。而同賽道的貝泰妮、華熙生物、珀萊雅2022年產品毛利率分別為75.21%、78.37%、69.7%。

值得關注的是,與同賽道競爭對手相比,敷爾佳“重營銷輕研發”的傾向明顯。根據招股書,敷爾佳2022年的宣傳推廣費達3.54億元,而研發費用合計僅為1542.61萬元,后者僅占前者的4.36%。截至2022年12月31日,敷爾佳擁有員工480人,其中研發人員僅有8人。而同賽道的華熙生物2022年研發投入約為3.8億元,在總營業收入中的占比為6.1%;貝泰妮2022年研發投入達2.7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5.55%。

值得注意的是,其產品采購成本也較低。根據招股書, 敷爾佳2021年采購醫用敷料和面膜(含涂抹式面膜)的采購單價分別為9.80元/盒和9.49元/盒,而其產品在天貓、抖音等旗艦店的售價為103元/盒至133元/盒。

上海智旗營銷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邵軍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企業在早期品牌啟動和剛剛上市時,營銷方面的投入會比較高。

上市后重心會變嗎

在同賽道的貝泰妮、華熙生物等競爭對手的財報中,研發投入金額連年增加。華熙生物相關負責人還曾在媒體溝通會上多次向記者強調投入應用基礎研究對推動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性。

上市后的敷爾佳是否會增加研發投入?記者就研發資源投入、產品成本變化等問題聯系敷爾佳的工作人員,相關工作人員以“公司上市前后,不方便回復”為由拒絕答復。

值得關注的是,敷爾佳此次上市募得的資金多數也將用于營銷推廣。敷爾佳在招股書中表示,此次上市擬募資的18.97億元,用于品牌營銷推廣項目的投資金額為8.85億元,占總募資金額的46.67%;而用于建設研發及質量檢測中心建設項目的投資金額僅為5691萬元。

高營銷投入也讓敷爾佳看到了成果。敷爾佳在天貓、抖音、京東、小紅書等平臺建立了自有直播間,并與頭部主播合作。2020年至2022年,敷爾佳的直播銷售收入分別為7985.63萬元、1.28億元及2.11億元。

“對于國產化妝品來說,研發投入少、產品開發做得不足是普遍問題,如國際化妝品品牌的研發費用達到3%的支出比例,但國產化妝品品牌超過1%的都不多。” 邵軍說。

敷爾佳在招股書中也提到了公司要加大內部研發體系布局升級,大力引進研發人才。但是,敷爾佳打算如何升級產品,是否會針對功能性護膚品中的“成分”和“技術”做自主研發?未來增加研發投入后,產品的售價是否會改變?截至發稿,記者尚未收到敷爾佳的回復。

發力功能性護膚品或仍需增加營銷費用

在招股書中,敷爾佳也表示,將向功能性護膚品賽道發力。2022年,其功能性護膚品銷售占比超過總營收的50%。

“敷爾佳此舉能盡量淡化醫美面膜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印象,利用美容機構、零售藥店、化妝品專營店及大型商超等渠道,推動其功能性護膚品的銷售業績增長。”美妝營銷從業人士孔思瀚對記者坦言,“國家相關部門對‘械字號’面膜的監管力度只會越來越嚴格,對敷爾佳來說,功能性護膚品賽道安全,利潤空間也大。”

以功能性護膚品作為賣點的企業多強調科技投入與專利成果。以巨子生物為例,其功效護膚單品可復美膠原棒有國家授權的膠原蛋白發明專利作為背書,而敷爾佳的同類型產品透明質酸鈉次拋精華并無獨家專利背書。

值得關注的,敷爾佳目前功能性護膚品的銷售額在總營收中的占比遠不及珀萊雅、貝泰妮、華熙生物。按照敷爾佳在招股書中的設想,加大功能性護膚品的業務占比,其在這一塊的營銷投入或會只增不減。

從招股書的募資金額來看,敷爾佳向功能性護膚品發力的方式或仍是加大產品的營銷推廣力度。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在后流量時代,一些品牌依靠某些爆款單品出圈后的可持續性是難以維持的。對于企業來說,高營銷投入換得的業績增長是短暫的,國貨護膚品牌還是要靠增加科技研發投入來實現“長紅”。

關鍵詞:

資訊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