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關注 >

圖集丨新“金陵48景”之二十:石城清涼|全球新資訊

石頭城位于南京市鼓樓區,是一處六朝時期的著名遺跡。它位于現清涼山一帶,有“東吳第一軍事要塞”之稱,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頭城。

石頭城被稱為石城,廣義上它是如今南京的別稱,狹義上它是指南京老城城西的石頭山或石城山。它扼守秦淮河與長江的交匯口,“因山以為城,因江以為池,地形險固,尤有奇勢”,是保障首都建康城西部安全的軍事重鎮,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石城虎踞”之稱。


(資料圖)

石頭城在六朝時屬兵家必爭之地,缺少佛家所需的平安和清靜。后在唐代末年有了改變,李煜將興教寺擴建,并命名為石城清涼大道場,石頭山也從此改名叫清涼山,并使之成了避暑勝地。

清涼山上,名勝古跡眾多,有駐馬坡、南唐古井、清涼寺、崇正書院、掃葉樓等。其“德慶堂”的匾額為后主李煜親筆所題。每到夏天李后主常留宿于此。寺內舊藏董羽畫龍,李后主八分書和李霄遠的草書,合稱該寺“三絕”。寺內有井,名“保大泉”。

相傳寺僧因此井水,雖老須發不白,故又名“還陽井”。清涼山南麓有明末清初著名的愛國詩人,畫家龔賢的故居。清涼山后坡,為諸葛武侯駐馬坡。相傳諸葛亮為聯吳抗曹,曾親赴京口與孫權會談,途經秣陵時,曾作短暫逗留,騎馬觀察了秣陵的山川形勢,并留下“鐘阜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的名言。

清涼山西部有一段石壁,長6米,寬3米,上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因石質以礫巖為主,呈赤色,中間夾有紫色和黑色的巖石,酷似一張面目猙獰的“鬼臉”,因此又名鬼臉城。 現如今周邊已辟為石頭城公園,它與清涼山公園一道已成為了南京市民夏日休閑納涼的好去處。

本期責任編輯:朱旭先

陸林生 攝

沈伯寧 攝

王昆遠 攝

武家敏 攝

李明杰 攝

沈伯寧 攝

張春明 攝

姚元珠 攝

劉民 攝

潘俊 攝

沈伯寧 攝

高保安 攝

王松南 攝

王松南 攝

劉金祥 攝

李莉 攝

洪聲 攝

劉金祥 攝

毛天華 攝

張國威 攝

毛天華 攝

李小玉 攝

姚元珠 攝

高保安 攝

齊紅 攝

張國威 攝

陸林生 攝

史迅超 攝

龔修森 攝

李明杰 攝

齊紅 攝

陸林生 攝

暴瑩 攝

朱旭先 攝

軼名 攝

李莉 攝

楊曉飛 攝

王昆遠 攝

朱旭先 攝

劉民 攝

朱文雄 攝

羅志斌 攝

朱文雄 攝

史迅超 攝

朱旭先 攝

王昆遠 攝

朱文雄 攝

朱旭先 攝

2023年“水韻江蘇”美圖將與新華報業集團·江南時報合作,集中展示南京新“金陵48景”,計劃貫穿全年,每半月發布一期。所征集的美圖除在“水韻江蘇”公眾號上發表外,還將同步在江南時報新媒體矩陣上發表。全部圖片展示結束后將視情舉辦專題攝影展覽、制作掛歷、攝影畫冊、文創產品等。歡迎社會各界和廣大網友關注支持。

以上圖片為攝影師原創,版權歸攝影師。

歡迎您欣賞并轉發,觀看往期圖集請掃二維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