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月銷量7000+的外賣店鋪,在平臺上展示的門店照片寬敞明亮,實地探訪卻是地下室中深藏的簡陋廚房操作間?近日,#原來外賣店鋪照片可以造假#登上熱搜,引起網友熱議。
如今,外賣配送越來越方便快捷,通過外賣平臺下單三餐、水果、奶茶等,成了不少消費者的習慣。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5.21億。龐大的消費群體催生了龐大的外賣市場,不過,關于外賣尤其是食品衛生的負面新聞不時曝光。為此,網友總結了“靠譜”外賣的各種特征,比如“可以堂食”“連鎖店品牌”等等,但僅靠網友的自行避雷就能買到放心的外賣嗎?
據媒體報道,一些外賣商家位于地下室或是僅有簡陋的外賣窗口,但在平臺上展示的門店照片,卻是設計精致的招牌和場地寬敞整潔的堂食店面。此前,有記者利用其他業主的身份信息以及有明顯PS痕跡的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和門店照片,順利通過了某外賣平臺的資格審核。
這些曝光的信息讓人冒冷汗,原來店面環境、營業執照等等這些消費者篩選外賣的重要依據,都可以造假。所謂包裝精美、“店面整潔”的商家,很可能是一家隱藏在地下室、衛生堪憂的“幽靈餐廳”。如此一來,消費者還如何了解一家外賣店的真實情況?又怎能放心地吃下這些餐食?
商家敢上傳假信息,平臺逃不了干系。根據《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規定,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的食品經營許可證進行審查,保證食品經營許可證載明的經營場所等許可信息真實。可見,平臺對入駐商家負有法定的審核責任。但是,出于吸引更多商家入駐的商業邏輯,平臺必定不會設置過高門檻,在審核把關上也缺乏嚴格執行的動力,讓不少缺乏經營資質的店鋪鉆了空子。
其次,入駐商家數量巨大,不僅帶來巨大審核壓力,對監管部門來說也是個挑戰。不少小店隱匿在大街小巷和樓宇地下室,有的共用一個招牌,除了外賣員恐怕沒人知道它們的具體位置。即便被舉報或是下架,商家換個招牌就能重新上線,低廉的違法成本也助長了造假勢頭。
此外,還要看到,外賣平臺對入駐商家抽成過高,有的抽成比例達到30%。商家面對平臺并無議價能力,為了獲取利潤,同時保持“低價”優勢,一些小店不得不壓減房租、原材料、人工成本,或是提高外賣包裝費用,最終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食品安全也難以得到保證。
由此可見,外賣商家信息造假與食品安全問題、“幽靈餐廳”、包裝費用高昂等亂象,本質上是相同的。這與當前外賣平臺把關薄弱、無序擴張有關,也與監管難度大導致的監管不力有關。
當前,外賣日益成為人們日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龐大市場的衛生安全狀況事關消費者健康,務必要將其納入日常監管之中。平臺方面作為主要責任人,應當盡到法定的審核義務,積極配合監管部門處理違規商家;同時相關部門也不能任由平臺無序擴張,應當指導督促外賣平臺規范定價行為,完善利益分配機制,避免商家不堪重負造成多輸局面;監管部門則要將外賣商家納入日常巡邏和抽查范圍,根據舉報投訴及時查處,而在懲戒的同時,也要對外賣商家做好普法工作,引導、幫助其整改,督促其辦理營業執照,讓“幽靈餐廳”成為明廚亮灶的“陽光餐廳”。(尋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