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全國國內旅游出游1.06億人次,同比增長32.3%。”剛剛過去的端午節,北方的持續高溫并未削弱民眾的出游意愿,出游人數創新高,成為五年來的“最火端午”。
根據文旅部公布的2023年端午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場情況,“百舟競渡迎端午”等民俗文化活動精彩紛呈,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戲劇場、電影院等文化空間多角度呈現節日文化,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新場景不斷推陳出新。廣大人民群眾悠然踏上旅途,浸入傳統文化場域,在歡樂的海洋中享受著多彩的節日與假期。
近年來,“傳統節日+旅游”越發受到民眾歡迎。傳統節日內涵豐富且獨特,集氣氛、活力、情感、想象性與戲劇性于一身,契合了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對游客而言具有很大吸引力,是推動旅游發展的富礦。當前,擁有豐厚的節日文化資源,就意味著具備了發展旅游的天然優勢,豐富的節日活動吸引著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打卡體驗。
春節期間,英歌巡游引發線上線下圍觀,街頭人聲鼎沸,煙火氣回歸;元宵節到來,各地花燈大比拼,歡天喜地舞社火,龍騰虎躍鬧元宵,人們沉浸在節日氛圍中;潑水節歡樂啟幕,云南多地掀起傳統節日旅游高潮,每天都有十幾萬游客涌入云南,加入潑水狂歡,他們在潑水節慶祝活動中接受水的“洗禮”,收下水的“祝福”;“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按下啟動鍵,各族群眾身著盛裝,載歌載舞慶祝“三月三”,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不斷匯入節慶的熱烈氛圍中,與當地群眾共唱山歌,以歌會友,以歌傳情,一起分享著節日的快樂。
無論是春節、元宵節這樣的全國性傳統佳節,還是潑水節、“三月三”這樣的地方性傳統節日,能夠發展為全民狂歡的盛會,讓快樂在更大范圍內傳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益于文旅發展,即傳統節日的旅游化開發。
傳統節日的旅游化開發,對傳統節日的保護和傳承、傳統節俗的“出圈”傳播具有重要意義。一是促進傳統節日的復興。“節味兒變淡了”曾一度引發人們擔憂。旅游開發通過精心打造、包裝、推介將傳統節日隆重推向更大范圍的受眾,使得原本局限于一個地區的傳統節日走進大眾視野。傳承千年的傳統民俗經過潤色煥發出無限光彩,過節的人多了,節味兒自然就濃烈起來。傳統節日也逐漸發展為當地的一張文化名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二是豐富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將傳統節日打造為核心吸引物已成為旅游開發的常用手段。從傳統節日的起源來看,其目的是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而旅游開發則需要旅游資源具備一定的觀賞性、娛樂性,地方政府、景區對傳統節日的包裝和打造一定程度上注入了新的元素,豐富了傳統節日的內涵。隨著文旅融合深入發展,傳統節日所蘊含的精神價值以及新增的時代元素,不僅在一個區域內發揚光大,還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輻射、影響著其他地區。三是增強民眾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的自覺。傳統節日的旅游化開發不僅能有效增強當地民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還能激起民眾的自信心、自豪感,進而帶動人們自覺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
曾經有很長時間,我們面臨著這樣一對矛盾:法定節假日沒有配套的文化生活,傳統節日內容豐富卻苦于沒有假期。隨著國家對于節日制度的優化,重要傳統節日基本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人們“過節”的美好期待不斷得到保障,“傳統節日+旅游”也得以迅速發展。
端午節作為法定小長假,對文旅市場的刺激效果明顯。今年端午節期間,文旅市場異常火爆。比如,各地掀起“龍舟熱”,從廣東、浙江、福建、江蘇等江南水鄉,到甘肅、新疆等水源稀缺之地,全國上下,龍舟競渡,百舸爭流,龍舟精神與節日的喜慶傳遍中華大地。正如詩人余光中在《漂給屈原》中所寫的那樣,“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有龍舟競渡就有人擊鼓,你恒在鼓聲的前方引路……從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聲,從上個端午到下個端午”。其實,在少水、缺水的地方,旱地龍舟賽的節日儀式感也絲毫不輸大江大河的千帆競渡。千百年來,龍舟競渡彰顯力量、速度、團結和拼搏精神,人們通過賽龍舟表達“愛國”“敬祖”等主題。不管是百舸爭流,還是旱地競速,市民、游客樂在其中,有所感、有所得,就不虛此行。各地以賽龍舟為抓手發展端午節日旅游,不僅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還能拉動旅游消費,可謂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如何借力文旅融合,讓傳統節日火起來,讓節日內涵更加深入人心,仍是重要考驗。一方面,傳統節日游要通過增加特色文旅產品供給,打破同質化競爭僵局。文旅產業要向專業、精品、特色、創新方向發展,將節日文化資源轉換成特色旅游資源,做好提煉和包裝,以更多元的方式呈現多彩的文化內容,提供豐富的旅游文化產品。要堅持內容為王,深入挖掘節日文化內涵,立足講好民俗故事,傳播傳承節日文化。另一方面,傳統節日游要讓更多游客從“到此一游”向深度文化體驗轉變。比如在“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期間,廣西多地打造“民歌一條街”,設置各種藝術展陳和開放麥裝置,主打民歌主題系列文化街區,組織廣西各地民歌手、邀請全國知名樂隊開展民歌路演活動,讓民歌文化和百姓生活交相輝映、互相沁潤,營造“好日子天天放在歌里過”的濃厚氛圍,讓市民、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了解節日文化內涵、民俗傳承價值和過節的真正意義。
(作者:馬治鸞,系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副教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