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觀察 >

濱州醫學院藝術治療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中康 研討“醫教結合”創新模式


(相關資料圖)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3日訊 近日,由濱州醫學院黨委宣傳部、校團委聯合組建的藝術治療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一行7人來到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實地參觀考察音樂治療,就“醫教結合”新模式與專家進行面對面交流,確認了具體的課程體系和模式實施的原則、路徑,并就“醫教結合”模式的具體實踐達成了初步共識,為高質量探索新文科和新醫科建設的創新發展奠實了基礎。

上午9點,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科教處處長吳惠群,心理科副主任、音樂治療中心負責人張曉穎在醫院F段一層會議室會見了實踐團一行。吳惠群回顧了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與濱州醫學院在助力康復事業發展過程中結下的深厚友誼,對考察事項的具體對接進行了說明,并簡要介紹了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科教工作的基本情況。他希望,實踐團隊要以此次暑期社會活動為契機,深入了解康復醫療發展現狀,深刻理解新時代國家康復事業的發展成就,在成就觀摩中提升思想認知,做好學用結合,在新時代康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建功立業,奮勇前行。張曉穎從發展歷程、組織架構、資源配置、治療特色、療效機制等方面簡要介紹了音樂治療中心的基本情況,雙方就具體的考察細節和安排進行了磋商。

9點20分,實踐團隊成員分為四組來到音樂治療室,對音樂治療的具體案例過程進行了觀摩、學習。治療室掛滿了患者康復后送來的錦旗,在錦旗密布的間隙貼滿了國內外來賓和社會團體參觀音樂治療的照片,從側面反映出音樂治療中心通過臨床實踐鍛造的良好影響力和美譽度。治療現場,音樂治療師與患者面對面,隨著熟悉的旋律遞進,實踐隊成員驚喜地發現,患者的手開始輕輕微動,試圖擊打節拍,原本的語言障礙也有改變,口中發出簡單的音節,并隨著節奏通過哼聲合拍,面部的表情也逐漸豐富起來。觀摩后,實踐隊成員圍繞音樂治療與神經系統疾病的內在邏輯、音樂治療的側重內容、治療曲目選擇、音樂素養的影響、患者心理與藝術治療等方面內容進行了提問,張曉穎耐心地一一進行解答,并強調:“音樂治療對于治療師的專業素養和細致的捕捉能力要求特別高,他們要在彈奏的過程中不斷細致而迅速地捕捉患者的切入點,并及時進行強化回應,進而對疾病實現精準的干預。”

實地觀摩治療案例之后,雙方召開藝術治療“醫教結合”模式座談會,藝術治療暑期社會實踐隊負責人從微專業申報、多層次人才培養貫通、課程體系建構、教療結合定位與銜接等方面匯報了藝術治療“醫教結合”模式的思路與計劃,張曉穎認真聽取了相關匯報,就相關細節進行問詢,并就藝術治療“醫教結合”模式的發展提出意見建議:一要找準定位方向,結合學校特色和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確立發展思路,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二要強化實踐行動,要著力于貫通藝術教育、藝術療愈、臨床治療不同階段和領域的銜接與貫通,以實踐促學習,以行動抓落實,確保發展理念和思路落實、落細、落好;三要注重發揮科研支撐作用,以研促教,以研助療,著力于醫教研協同,推進藝術治療“醫教結合”模式高質量發展。

最后,雙方一致表示,將加強聯系和溝通,互通有無,深化交流,為藝術治療事業發展貢獻應有力量。

座談會結束后,實踐團一行深入心理科、物理治療科、作業治療科、水療等康復科室,對當前康復醫療的具體實踐進行了現場體悟,有效推動了同學們將課堂知識予以現實實踐的精準轉化與確認,進一步增強了同學們對專業的認知度和認同感。

據了解,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音樂治療中心成立于2016年7月8日,是國內首家具有康復特色的音樂治療中心。目前,音樂治療中心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音樂治療技術資源中心、示范窗口和人才培養基地,在推動音樂治療在康復服務中的應用,促進殘疾人康復技術與服務水平提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濱州醫學院是山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康復醫學發展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在全國率先建構大康復學科體系,康復治療資源豐富,為藝術治療的“醫教結合”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支撐。團隊所倡導的藝術治療“教療”模式以新文科、新醫科建設理念為指導,著力于藝術學、醫學、康復治療學、應用心理學等多學科跨學科融合,旨在貫通藝術教育、心理療愈、臨床診治不同領域的多階段壁壘,倡導醫教研協同,通過具有審美共情體驗性的教學場域建構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立德樹人、療愈身心的目標任務,并積極向臨床診治拓展,最大限度發揮教育資源的有效性,為培養新時代專業人才探索創新路徑。此次實踐團隊匯集了臨床醫學、康復治療學、應用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學生,指導教師均具有相關專業領域的博士學位和教育教學經驗。此次考察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之行,實現了優勢資源的有效溝通,并就具體的實施框架完成了專家咨詢和初步共識。接下來,團隊還將持續考察濱州醫學煙臺附屬醫院、煙臺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等醫療機構和高等院校,為藝術治療“醫教結合”模式的高質量實施拓展資源,提供有力支撐。

閃電新聞記者 吳麗蘭 通訊員 常靜 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