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觀察 >

海通證券35周年之癢:保薦項目遭警示、再次無緣“白名單”

今年,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600837.SH,簡稱“海通證券”)迎來了自己的35周年慶。但這個35周年,海通證券卻過得實在有點磕磕絆絆。


(相關資料圖)

近日,海通證券因多項首發保薦業務中的問題收到上海證券交易所監管警示函,引起市場和投資者的一片嘩然。而在6月21日證監會公布的最新一期證券公司“白名單”中,海通證券仍未入榜,這也是頭部券商中少有的未入“白名單”選手。

就在上半年即將結束的6月30日晚間,海通證券公布了多項高管人事變動信息。根據公告,海通證券一次性提拔了3位副總經理,分別是姜誠君、潘光韜和張信軍,此外,董事會秘書、合規總監、首席風險官等職位的人選也出現變動。

不知道高管大換血的背后,是否與近年來的保薦項目質量、風控水平不佳等問題有關?

01

“一查就撤式保薦”遭警示

6月16日,海通證券因惠強新材、明峰醫療、治臻股份等三個項目保薦核查工作履職盡責不到位、保薦業務內部質量控制存在薄弱環節等問題收到了上交所的監管警示。

最令人瞠目的是:這些項目在收到交易所發出的《保薦業務現場督導通知書》不久后,就撤回了材料。這種“一查就撤式保薦”也引起了投資者對其保薦項目整體質量的擔憂。

圖片來源:上交所官網

具體來看,上述三個項目主要涉及的問題包括:對重要審核核查問題選擇性漏答;重點事項核查不到位;對多項財務指標的核查、排查不到位等。因此,上述項目的保薦人或相關人員,也都受到了監管處罰。

《中孚財經》仔細翻了翻相關的公開資料,舉幾個例子給各位看看海通證券的履職情況有多離譜。

比如在惠強新材項目中,該公司通過分立子公司剝離非流動資產和負債,這兩項金額占比分別高達21.04%和20.86%,后又將子公司100%股權轉讓給惠強新材實際控制人,對報告期財務數據影響較大。首輪問詢要求惠強新材說明通過分立、調整子公司架構再轉讓給實際控制人的原因,惠強新材未按照問詢問題要求進行回復,漏答了相關子公司轉讓給實際控制人的原因。

海通證券作為保薦人,本應當對惠強新材作出的問詢回復進行核查,并督促發行人修改或補充問詢回復,但其僅對轉讓程序的合規性以及轉讓價格的合理性、公允性發表了肯定意見,這是明顯的履職不到位。

又比如在明峰醫療項目中,根據首輪問詢回復,保薦人通過明峰醫療售后系統核查已銷售產品的全部維保情況,但執業質量現場督導發現,保薦人未關注部分收入在維保任務列表中無相應安裝記錄的情況;根據首輪問詢回復,保薦人選取報告期各期資產負債表日前后30天的全部銷售收入進行了截止性測試,而執業質量現場督導發現,保薦人實際整體核查比例較低且未能詳細說明抽樣標準。此外,執業質量現場督導發現,保薦人未充分關注部分關聯銷售的設備使用時間早于驗收時間、設備生產時間晚于發貨時間等異常情況。

別看現在海通證券及相關責任人被處罰得挺慘,但想想這些有瑕疵甚至可能存在造假嫌疑的企業一旦上市,那對廣大二級市場投資者就可能是傷筋動骨的損失了。因此對于海通證券這次因各種履職不到位而受到的處罰,許多投資者也都是拍手稱快的。

其實,不止上述三個項目,今年海通證券已有9個IPO項目撤回了材料,撤單量在行業中名列第一(并列)。特別是一些項目被通知監管現場核查就立馬撤單,或許也意味著海通證券對于這些項目的資產質量并沒有那么有把握。上交所也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通證券對發行人經營狀況及其面臨風險和問題的相關盡職調查工作不夠充分,項目申報準備工作不夠扎實。

此外,海通證券參與的上市輔導備案企業的終止數也“贏很大”。2021年至今,海通證券參與了116家企業的上市輔導,其中有8家企業終止了上市輔導。與同為頭部券商的中信證券、中信建投相比,后兩者上市輔導企業數高于海通證券,但終止企業數卻低于海通證券,分別為5家和6家。

眼下,有公開消息稱,監管機構或會增加對撤單較多的券商保薦項目的現場檢查比例,不知道撤單量高居行業第一的海通證券方面聽到這個消息,有沒有“眼前一黑”?

02

未入白名單的“頭部券商”

除了因IPO保薦項目多處違規被監管警示外,海通證券今年以來保薦承銷上市的智翔金泰和索辰科技也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這兩家公司均出現了較多棄購新股的情況,也均在上市交易首日一度破發。這也令不少投資者質疑海通證券為新股定價過高,提前透支了二級市場預期。

另外,海通證券另一個引外界關注的事情,是連續幾年未進入“白名單”券商行列。

2022年,海通證券營收近260億元,其中證券承銷凈收入近42億元,列行業第五。勉強也算得上頭部券商了。但海通證券已連續多年未被納入證監會發布的證券公司“白名單”,公司也是少有的不在“白名單”內的頭部券商。

圖片來源:證監會官網

所謂“白名單”,源于2021年5月,為壓實證券公司內控合規主體責任,集中使用有限的監管資源,提高機構監管有效性,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證監會建立的證券公司“白名單”制度。

證監會在發布首批“白名單”時曾表示,證監會對公司治理、合規風控有效的證券公司實行“白名單”制度,對納入“白名單”的證券公司取消部分監管意見書要求,同時對確有必要保留的監管意見書,簡化工作流程,從事前把關轉為事中事后從嚴監督檢查。

“白名單”制度重點關注股權權屬清晰、經營保持穩定、合規內控有效、風控指標持續達標、不存在同業競爭、未被采取重大監管措施或處罰等指標,更加側重證券公司的合規風控情況,淡化規模排名。

同時,入選“白名單”的券商能享受到諸多政策傾斜。具體包括:對納入“白名單”的券商,取消發行永續次級債和為境外子公司發債提供擔保承諾、為境外子公司增資或提供融資的監管意見書要求;簡化部分監管意見書出具流程;創新試點業務的公司從“白名單”中產生,不受理未納入“白名單”公司的創新試點類業務申請。對于未納入“白名單”的證券公司,證監會明確不適用監管意見書減免或簡化程序,繼續按現有流程申請各類監管意見書。

也就是說,未納入“白名單”的券商,首先表明你在公司治理、內控合規方面是相對不足的;其次,在創新業務上也往往會失去發展先機。

此外,自證券公司“白名單”制度實施以來,證監會對“白名單”會做持續動態調整,逐月在證監會官網機構部欄目下公布名單,將符合條件的公司及時納入,不符合條件的公司及時調出。而海通證券連續不入“白名單”,也表明其內控合規不足等問題其實是長期存在的。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今年5月曾引起軒然大波的“昆明城投會議紀要”風波,起因是海通證券固收團隊召開的專題線上會議中,有關于昆明城投債務問題的相關內容流出,引得相關主體紛紛發布澄清聲明。雖然后續海通證券表示該觀點系外部人士發言,與公司無關。但會議紀要的流出也暴露出公司在會議內容保密等問題上的內控嚴重不足。

2023年一季度,海通證券實現投行業務收入9.06億元,同比減少49.11%,營收占比下滑至10.63%。同花順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公司股債承銷規模市場份額1.11%,同比下滑0.55個百分點;其中,IPO、債券承銷規模市場份額分別同比下降0.26個百分點和0.46個百分點。

看來,保薦承銷等工作暴露出來的問題,已經體現在公司投行業務的業績表現上了。35歲的海通證券,也到了必須重視公司治理、整頓各種內控合規問題的時候。

END

關鍵詞:

資訊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