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俄尼索斯》音樂劇以“一杯酒換一個故事”為緣起。
定制的小劇場,空間的氛圍感拉滿
這是一場分享會,座無虛席。
(相關資料圖)
孕育于溫州的音樂劇《狄俄尼索斯》,今年年初在本地完成13場演出。“不知道哪里冒出來”的好評和觀眾連刷三場的熱情,讓原本被疫情“按在地上摩擦”的團隊重燃了信心。5月份,他們帶著在溫州積蓄的能量勇闖演藝市場競爭激烈的上海灘,再次收獲場場滿座的反饋。
文藝的火苗越燒越旺。
6月5日,《狄俄尼索斯》一劇的制作人、導演和兩位主演亮相溫州米房的米葆演藝空間。雖然一眾主創都不是溫州人,但是這片土地的文藝之火卻給了他們最直接的溫暖。隨后我們對該劇的制片人范幸華進行了專訪,一場關于溫州小劇場發展之路的探討就此展開。
觀眾追著連刷三回
小劇場的光點亮了生活
“溫州也有了這樣媲美上海一線水準的沉浸式音樂劇了!”這是觀眾周小姐連刷三回《狄俄尼索斯》以后發出的感嘆。從事廣告策劃行業的她,平時借著出差上海、北京的機會,每到一地必刷“小劇場的熱門劇”。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小劇場粉絲群體的存在,范幸華自然對此不陌生。“在上海,每天晚上都有60多部戲在不同的小劇場演出。”
回顧小劇場在國內發展的脈絡,北京、上海、成都等很多城市,早已有著星羅棋布的小劇院。1995年北京人藝小劇場建成后,小劇場話劇開始如火如荼地發展,甚至影響到流行文化。同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小劇場、D6空間的建成使用,成為上海一道獨特風景線。去安福路看話劇成為上海青年的一種時尚文化。除了上述這些演出院團自建的小劇場外,近年來各種獨立運營的小劇場也紛紛涌現:北京的繁星戲劇村,散落蘇州老城各個古街巷的評彈館,全國各地的德云社,近兩年專注小劇場戲曲的上海長江劇院,以及類似上海靜安區的新型小劇場街區……
“因為合作人胡滿天是溫州人,音樂劇《狄俄尼索斯》也是我們在溫州期間慢慢聊出來的構想。”談起緣起,范幸華說,最初想要來溫州打個樣,同時以較小的成本來融合周邊的資源。“這種藝術形式,在上海不稀奇,但是在溫州,我們收獲了作為‘先驅者’的激動。”
一票難求,是對原創劇最好的肯定。范幸華直呼,沒想到,溫州的觀眾對原創音樂劇的審美和藝術追求完全媲美上海等一線城市。有觀眾看后自己回去做了一張人物關系圖,還有觀眾追著連刷三回,“小劇場的那些或明或暗的光點亮了他們平常的生活”,看著在劇場結束后,久久不肯離去的人群,范幸華相信,溫州的小劇場行業大有可為。
行業發展靠集群效應
小劇場藏著城市精神氣質
第一眼就散發著神秘氣質的空間,從踏入門的瞬間,你的沉浸之旅就正式開始了。
音樂劇《狄俄尼索斯》的演出場地完全是為劇情定制的。
整個劇場設計就猶如在一個大型酒吧,不規則弧度環繞的座位,與演出中心的位置近在咫尺。
各種大型劇目才使用的舞臺裝置為音樂劇愛好者們帶來全新浸入式體驗。
這種魅力是小劇場獨有的。
“這個場地還只是1.0版本的,我們目前正在加快改造進度,準備營造三個別具一格的空間,希望觀眾每天都能在這里享受到高水平的演繹。范幸華說,溫州觀眾的熱情反饋,成為團隊準備在溫州加大投入的動力。
“說明溫州具備大力推行小劇場的文化土壤和條件。溫州這樣的一座城市,非常需要多發展一些小劇場,以滿足生活在城市不同區域觀眾的需求。關鍵是如何去引導市場,培育更多的觀眾。”范幸華介紹,上海小劇場行業的發展,靠的是集群現象,小劇場兼具靈活性、多樣性,作為大型劇場的補充,可以深入到各個城市區塊當中,比如可以在商業體,也可以在景區,也可以獨立存在。完善的商業配套、便利的交通網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劇場群落。
對于溫州而言
小劇場意味著什么
有人說大型劇院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動脈,那么小劇場無疑就是文化生活中的毛細血管。
全球眾多知名藝術之都如巴黎、柏林、倫敦、維也納、羅馬、米蘭、紐約等地,都有諸多小劇院散落在城市一隅。事實證明,這些小劇院不僅成了城市文化特色和城市魅力的重要構成,更融入了當地市民的文化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范幸華看來,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品位應該不斷提升。將來,根據自己的喜好走進劇場看劇看戲聽曲,應該成為像走進電影院觀影一樣的大眾文化消費。
當然,做好小劇場絕非易事。
“小劇場的投入高、產出不穩定,對專業人才的要求高。”范幸華說,這是小劇場行業發展的挑戰。“需要政府推出更多的扶持政策,比如深圳對很多小劇場提供8年免租的優惠,還有每演出一場提供經費補貼等刺激紅利。當然,溫州要有自己的特色,培養當地的專業人才,也是顯得尤為重要的一點。”
小劇場做的是“分眾”而不是“大眾”,如何讓溫州有更多特色鮮明的小劇場,如何讓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走進小劇場?如何做好“小劇場+”的文章?需要更多人的加入和投入。
期待各式各樣的小劇場,成為溫州別具特色的文藝地標,為城市增添一道“劇好看”的人文風景。
原標題:被《狄俄尼索斯》點燃的文藝火苗能燒多久 溫州為什么需要小劇場?
記者胡珍/文
受訪者/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