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正處于這樣的現狀?
(資料圖)
明明已經很努力生活了,可還是覺得不快樂甚至很煩躁; 想好好表達對家人、孩子的愛,卻總是用成了抱怨的方式; 在一段關系里不斷內耗,很難和別人建立起親密關系...... 這可能是由于你的“愛商”偏低,不懂得如何獲取和為他人提供情緒價值。 人與人的交往,本質是情感能量的流動互換。
在這種能量互換中可以影響到他人情緒的能量值,就叫作情緒價值。 無論是親情還是友情,真正讓兩個人漸行漸遠的,從來不是三觀不合,而是不懂得如何反饋和經營。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你工作受委屈了,找朋友傾訴,他立馬慷慨激昂:“這公司怎么這樣!給這么點錢讓你干那么多活!” 你立馬接著說:“可不是嘛,氣死人了!” 傾訴完你覺得自己的情緒被接住了,心里舒服多了。 這就意味著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你從他那里成功索取了情緒價值。 而如果他回應的是:“你說這些沒用,你為什么不把工作做好,讓你的老板無話可說呢?” 這時你能怎么回應呢?只能“好吧,是這樣。” 同樣是傾訴,你心里卻感覺更堵得慌了,這就意味著你索取情緒價值失敗了。
在一段關系中,你是否善于夸贊表揚對方?是否善于觀察對方好的一面? 是否能對對方的情緒產生共情?是否經常把自己的情緒表達給對方? 如果有兩點以上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已經具備了高情緒價值的基本思維。 一個人總讓他人別扭、生氣和難堪,他的情緒價值就越低; 反之,一個人越能讓他人舒服、愉悅和穩定,他的情緒價值就越高。 然而對很多人來說,這種正面反饋卻是一種稀缺的能力。 他們往往習慣了指責、打壓、惡意揣測、陰陽怪氣,給出負面反饋:
教育孩子時一張口總是否定,從來不夸贊和表揚;
總是抓住伴侶做得不好的地方,卻看不到對方的優點;
經常把自己的負面情緒遷移到朋友和親人身上……
時間久了,只會讓雙方越來越壓抑,甚至導致一段關系的破裂。
就像作家果凍曾在書里寫的:
與人相處時,如果你不能為對方提供情緒價值,反而一再消耗對方的情緒。
那么崩盤的就不只是對方的情緒,還可能是你們之間的關系。
兩個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能夠相互理解、彼此扶持,而不是讓對方覺得“我是一個很糟糕的人。” 一個高情緒價值的人,往往懂得控制情緒,還能疏導對方。
網上曾流傳過一個公式: 情緒價值=情緒收益(積極的情緒體驗)- 情緒成本(消極的情緒體驗) 一段關系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們兩個人能給對方帶來多少情緒差值。 即: 需要滿足“情緒收益>情緒成本”。 有網友曾分享自己父母的相處日常: 媽媽把菜燒咸了,爸爸說:“咸了好下飯,吃咸了還能多喝水,多喝水對身體好。” 媽媽把菜燒淡了,爸爸說:“吃淡點好,健康,現在的人都提倡低鹽低油飲食。” 爸爸打掃衛生弄壞了家具,媽媽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些家具我早就想換了。” 這對老夫妻在壞情緒來臨時,不是彼此找錯,針鋒相對,而是為對方提供了情緒差值,這才相濡以沫走過了數十年。 其實,親子關系也是如此。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史蒂芬講過一個故事,他小時候不小心把瓶子掉在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 媽媽看見之后沒有批評懲罰他,而是說:
“哇!你制造的麻煩可真是厲害!我還從沒見過這么大一灘牛奶呢!
反正奶瓶已經摔碎了,在我們把它打掃干凈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幾分鐘呢?”
史蒂芬聽媽媽這樣說,本來沮喪的小臉立刻變得明媚。 當孩子做錯事時,你可以抱著孩子,拍拍他的背,給他思考的時間; 告訴他: 我知道你很害怕,但是沒關系,我們一起解決這件事情; 當孩子有情緒時,你可以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讓他的情緒“飛”一會; 告訴他: 我知道你很委屈,想哭就哭吧,我會陪著你。 接住孩子的各種情感,讓孩子知道:你是來支持他,而非評判他的,他才愿意相信你。
正如一禪小和尚所說:“有好的情緒,才會有好的關系。” 工作里,老板的認可、同事的互助會激勵你更加努力工作; 戀愛、婚姻里,伴侶的認同感會讓對方更堅定這段感情; 育兒時,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會鼓勵孩子健康成長……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渴望被愛、被看見、被關注、被支持。 一旦被否定、被忽視、被排擠...…人就會陷入情緒枯竭狀態。 而高情緒價值,永遠是一段關系最好的養分。
1938 年,哈佛大學醫學院開展了一項關于“人怎樣才能健康、成功、幸福”的調查研究。 歷時75年,這項研究向世人揭示了一個道理: 愛商決定一切。 想要為自己的愛商充值,成為一個高情緒價值的人,不妨試試這幾點—— 1、學會表達愛:更深層次的情緒覺察 一個“愛商”高的人,會在別人難過沮喪時給予支持、矛盾發生時軟化對話…… 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它也需要運用到正面事情上: 朋友出門前給你發張自拍,你認真做出評價和夸獎;
伴侶分享的某件無聊小事,你同她一起喜怒,而不是視而不見;在日常小事中表達對家人的感恩…… 表達愛的本質,在于情緒捕捉,看見對方更深層次的需求。 當自己的核心需求被看見,我們才會相信,真實的自己是被愛的。 2、學會創造愛:營造有愛的儀式 創造愛最直接的方式,是營造“儀式感”,比如: 牢記并慎重對待夫妻雙方的結婚紀念日;布置并記錄孩子第一天上學的場景; 細心記住每位朋友的生日,并送上小禮物或者祝福…… 生活需要儀式感,因為這些儀式背后所體現出來的,是一份尊重和珍視。
3、學會感知愛:不缺愛的人,更容易獲得愛 有很多人明明被愛包圍著,卻感受不到,甚至每天躺平在別人給予的情緒價值上而不自知。 這種不叫“被愛”,叫 “情緒扶貧”。 一段健康的關系中,兩個人的情緒應該是平等的。 我們不能只依賴對方的安慰,而是自己要有捕捉幸福、感知愛的能力。 時常審視自己的行為和想法,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定期做復盤,看看自己和以往有沒有發生變化…… 如此,才能洞察內心真正的需要,從而去感知愛。 一個內心有愛的人,才能更好地愛別人。 而你愛自己的方式,就是教別人愛你的方式。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指出:
愛的問題不是對象問題,而是能力問題。 智商可以通過訓練?腦得以提升,情商可以通過?際交往不斷磨練。 而“愛”,卻是個一生的難題。 不斷地感知愛、表達愛、創造愛,愛的儲蓄才會越來越充盈。 愿我們不論幾歲,都有機會在愛里獲得重生。
作者:姝予
來源:帆書 原樊登讀書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