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許小峰(中國氣象局研究員,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
7月29日20時至8月2日07時,北京出現極端強降雨天氣,產生了北京地區有儀器測量記錄140年以來排位第一的降雨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去年夏季全球大范圍持續高溫及各類災害留下的記憶尚未褪去,今年以來,各類異常的天氣、氣候事件又陸續登場,不斷刷新以往的紀錄。
7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顯示,今年6月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6月,打破了2019年6月的紀錄。隨后,世界氣象組織7月27日又發布信息:數據顯示今年7月的前三周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三周,整個7月也預計將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月份。
中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6月就發生了4次區域性高溫過程,高溫日數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除了高溫熱浪,從極端天氣角度看,情況會更為復雜,強風、暴雨相伴而來,引發的災害同樣驚人。如美國加州,從 2022 年圣誕節到 2023 年 1月中旬,遭受到歷史罕見的雨雪天氣侵襲,州降雨量達到了通常平均降雨量的 400% 到 600%,造成嚴重人員財產損失。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介紹,加州強降雨與位于太平洋上空延綿數千公里的“大氣河”水汽輸送帶活動有關,冷濕氣流與在太平洋東北部上空低壓系統相互作用會產生強風暴發展,從 2022 年 12 月下旬到 2023年 4 月上旬,加州至少經歷了 12 次“大氣河”風暴影響,造成多年來罕見的持續性暴雨。
而今年上半年相對沉寂的西北太平洋,進人7月中下旬以來,開始趨于活躍,多個臺風先后亮相。先是臺風“泰利”7月15日在南海生成后,于17日在廣東湛江登陸,接著是熱帶風暴“杜蘇芮”于7月21日在西太平洋生成后穿越巴士海峽直奔我國大陸而來,7月24日發展為超強臺風,7月28日以50米/秒強臺風強度登陸福建晉江,肆虐后選擇了一路北上的少見移動路徑,其殘留云系為正處于“7下8上”的華北雨季增添了充足的水汽供應,造成河北、京津地區的持續性極端暴雨,引發嚴重災害,造成多人傷亡和財產損失。
從全球視角,這類事件還可列舉很多,難怪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坐不住了,于6月27日發表聲明,認為“全球變暖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的時代已經到來”。
判斷天氣氣候事件的極端性,可以有不同的視角,除通過數學統計方法的顯著偏離進行量化分析外,簡單些的判斷可通過絕對極端、區域極端、異常極端、反轉極端等方式來識別。如最近世界氣象組織宣布的今年全球最熱6月,顯然可以界定為絕對極端事件了。又如近期的華北暴雨,若放在全球范圍衡量,其量值尚難入圍極端,甚至在中國范圍也不及南方常發生的強暴雨過程,但就北京而言,已突破了歷史有系統記錄以來的最高值,從區域角度看無疑該列入極端行列。
還有一類值得關注的異常現象,也可歸為異常極端,即某些區域常年形成的氣候態出現反向異常,如干旱地區發生持續暴雨未必有好效果,反而會使得區域生態平衡遭受破壞,如今年出現的加州暴雨,有些就是在常年干旱的區域發生的。另一類極端事件的表現方式,是在不同特征事件間發生迅速切換,如旱澇急轉,要素的時空變率出現顯著波動,這類快速變換無論從預測角度還是從災害防御角度都會難度大增。而最近發生的華北暴雨,除從量值角度衡量達到了極端,從旱澇快速轉換的角度衡量也是如此。
面對這些極端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相繼發生,最引起人們關注的問題是其發生的背景成因,伴隨的疑問則是:若所謂極端事件頻繁出現時意味著什么?按照一般的邏輯思考,既然是極端事件,就不該經常出現,又何謂“頻繁出現”呢?但現實無法回避,總會有清晰的數據在告訴人們某項紀錄被打破,某個事件接近了歷史同期最高值,按照統計學或常規分類方法,被歸為了極端。
實際上從氣候變化研究的角度,科學家們已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6次評估報告中,單獨設立了“氣候變化中的極端天氣事件”相關章節,以更高的信度和更多的證據闡述了氣候變暖與全球各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間的因果關系,并認為這一對地球環境造成嚴重威脅的后果源自人類自身,指出“毋庸置疑,人類活動影響已造成大氣、海洋和陸地變暖。大氣圈、海洋、冰凍圈和生物圈發生了廣泛而迅速的變化”。
可是,似乎寫在科學家報告中的文字結論或國家間爭論后的一致表態還不足以引起廣泛的認知和理解,仍然有人不斷提出質疑和不同觀點。但大自然好像不再以“溫水”式的表現做出回應,開始通過更為清晰的形態表達其難以忍受的憤怒,這或許可以為極端事件的頻發作出更明確的回答和解釋。
當極端事件出現頻發態勢,令人擔憂的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系統是否出現了新的平衡點,或用大眾化一些的概念來描述,我們的生存環境是否進入到了“新常態”。
今年6月22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篇論文發出了警告:在世界范圍可能出現的多項災難性臨界點事件中,有超過五分之一會最早在2038年前發生,如北極永久凍土融化、格陵蘭冰蓋崩塌、亞馬孫雨林突然變成熱帶草原等。所謂臨界點事件,按照IPCC的定義,是指全球或區域氣候從一種穩定狀態到另外一種穩定狀態的關鍵門檻或閾值。超過這個閾值,系統會發生突然且不可逆轉的變化,無法回到原有的穩定狀態。臨界點也可以被認為是氣候變化的突變點,其發生難以準確預測,一旦出現,無論對全球或區域都會造成重大影響。
根據國際科學界的分析,目前確定約有16~17種臨界點事件,有1半以上已接近或處于臨界的邊緣狀態,若全球升溫超過2度閾值,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臨界點事件將被觸發,更多的臨界點處于危險狀態,整個地球生態系統將面臨難以控制且不可逆轉的系統風險。
當我們對極端天氣、氣候頻發的現狀進行分析時,是否應該對可能或已經發生的系統性變化做一些深入思考和研判?一次極端事件的發生可以通過預防、應急等措施予以化解,而令人憂慮的則是如果極端轉化為常態,新的平衡點出現,人類又該如何面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