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資訊 >

熱點聚焦:周易的4種智慧_周易中的領導智慧

hello,我是數字華夏網小楊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周易的4種智慧(周易中的領導智慧)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文/屯元子

《易》云: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周易》中的君子,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領導。

因為具備了君子之德就有了號召大眾的能力,就能受到民眾之擁戴。

雖然《周易》中有所謂“元、亨、利、貞”君子四德,但《周易》中更具體更簡明的領導智慧,概括起來則是上句中“學、問、寬、仁”4個字。這4個字也指明了每個人的成長方向。

學以聚之。

領導者要通過學習聚集自己的知識。

談到領導者學習的重要性,康熙爺算是一個典范。

康熙知道自己不是漢人,想要領導漢人,先得學習漢人的文化。

所以康熙一頭扎到漢學當中,上到《周易》下到《禮記》,無一不學。

在康熙學習漢學的過程中,《資治通鑒》對康熙的影響最為深遠。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寫給帝王的教科書,全書歷史19年,篇幅達到洋洋400萬字,引用史料達300多種,書寫了上至戰國下至五代1362年間250位帝王的興衰得失。

康熙對《資治通鑒》的喜愛到了手不釋卷的地步??滴踝x《資治通鑒》,留下了107條別開生面的批注,并且從《資治通鑒》中高度概括出數條治國要略,作為建設國家,指導政務的綱領。正是這些綱領,才有了康乾盛世的繁榮局面。

問以辯之。

領導者凡事要持懷疑態度,慎問、明辨。

只有搞清楚事物的本質,做出來的決策才不會人浮于事。

話說孔子在周游列國的途中時常都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窘態。最慘的就是在陳國被困的那一次,孔子連著一周都沒吃上一粒米。顏回好不容易從外面討要了一點米回來,只能熬點粥,大家分著吃。顏回熬粥,大家東倒西歪原地休息,孔子他老人家也有氣無力的靠在柱子上睡著了。突然,孔子被米粥的香氣熏醒來了??鬃拥哪抗忭樦紫憧慈ィ@一看把孔子下了一跳,他發現顏回這廝正在張大嘴舀了一勺子粥偷吃??鬃拥膬刃囊幌伦影螞霭螞龅?,心想這人真是不敢看表面呀,這個平時老實巴交的顏回,竟然也能干出背著大家偷吃的事來。當然孔子是何等修為,自然不會當場發作去責怪教訓顏回。等到顏回熬好粥,給大家分完粥,都坐下來準備開吃時,孔子發話了。子曰:我剛才打了個盹,夢見我去世已久的父親了,我想用這粥祭奠一下我的父親,但不知道者粥干不干凈啊?此時顏回連忙對老師說,這可使不得呀??鬃庸室鈫栴伝?,為何使不得呀。顏回紅著臉說,剛才我在熬粥的時候,粥里面落入了一點塵土,我小心翼翼的用勺子把塵土舀出來,又發現塵土上還粘著幾粒米,倒掉太可惜,所以就索性連土帶米放嘴里吃了,所以這粥算是被我糟蹋過了,用來祭祀就不合適了,請老師見諒。

孔子聽完顏回的敘述感慨的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也”。意思是說,人們都會相信自己親眼看到的,但眼睛有時候也會騙人啊。

追尋事物的本質,這是作為一個領導者要高度注意的。

寬以居之。

領導者要以仁厚寬恕之心待人接物。筆者以為這個“寬”里頭,尤其心胸要寬,“心胸寬”里頭尤其要多多聽取別人意見。一個領導者到了一定位階,很容易閉目塞聽,只喜歡聽甜言蜜語奉承之言,往往把那些逆耳之忠言都堵在心門之外了。

梁武帝在建國初期也是文治武功,很有一股子開國皇帝架勢的,但梁武帝的命運結局說起來很是讓人費解,堂堂一國皇帝,最后是被活活餓死的。

有一次一位大臣給梁武帝進諫說,我們現在動不動就搞大型聚會,每個臣子面前的水果甜品肉菜堆的像一座座的小山,這種奢靡之風應該被制止了,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啊。誰知道這位大臣話音剛落,梁武帝勃然大怒,認為這話完全是危言聳聽,大家辛苦了這么多年,享受一下生活腫么了?腫么了?接著梁武帝還說,我都很多年沒碰過女人了,我以前的褲腰是三尺二的褲腰,現在腰都細了,細的只有二尺六六了。說話期間,梁武帝還刻意站起來把褲腰翻出來給大家看。你說這都是哪兒跟哪兒呀。

所以啊,自古興亡多少事,興有興的道理,亡有亡的根源。

仁以行之。

領導者要懷揣一顆仁義之心行事作為。

據說日本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每年都要選出一個月的時間到街上去拓缽,以此來實修,凈化自己。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昏黃的街頭,稻盛和夫走累了,依著街邊的一棵樹休息,這時候從街對面走過來一個清潔工,從衣服兜里摸出一個鋼镚放在稻盛和夫的缽中,并對稻盛和夫說,回去吧,天太冷了,別凍病了。

稻盛和夫從一個清潔工的善舉中有所頓悟,并以“敬天愛人”這四個字作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締造了一家500強企業。

孔子說,仁者愛人。不管是身居高位的領導者,還是一個地位卑微的清潔工,只要懷揣一顆仁愛之心,就有力量,就能走的更遠。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