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資訊 >

氣象服務 看我七十二變|天天觀點

寶坻區天氣雷達正式業務化,使我市形成雙雷達布局,預報預警能力進一步提升。

我國渤海唯一海上有人觀測站,氣象觀測員楊文杰正在維護氣象設施。

董朝陽為曹先云定制高溫預警,氣溫一旦超過預設值,可按提示采取措施給棚內降溫。


【資料圖】

天津港工作人員使用“天津港智慧氣象平臺”查看天氣情況。

天津北方網訊:進入主汛期,天氣往往“反復無常”,剛剛還一片晴好,過一會兒卻疾風驟雨,這成為人們在汛期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

汛期中,如何掌握天氣變化處變不驚,怎樣指導企業智慧生產,如何讓農業種植窺透“天機”,政府部門又怎樣高效決策……如今,作為受眾面最廣、社會普及度最高的公共服務之一,氣象服務在深度融入人們生活的同時,也以智慧多變的“面孔”出現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氣象預報

汛期“我”幫忙

隨著盛夏的到來,津城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主汛期也將如期而至。

據市氣候中心數據,預計2023年盛夏,天津市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略偏高,降水量略偏多。由于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可能有階段性干旱和局部瀝澇發生。

預計盛夏天津市平均氣溫為27℃到28℃,較常年同期的26.6℃略偏高。市區大于35℃的高溫日數為16天左右,比常年同期的6.9 天多9.1天。7月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8月平均氣溫略偏高。預計盛夏天津市平均降水量為320毫米左右,較常年同期的283.9毫米偏多一成左右,其中7月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8月降水量略偏多。

海河流域方面,預計2023年盛夏,海河流域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一成,為290毫米左右。各河系中,永定河、子牙河和漳衛河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其它河系偏多一成左右。該時段內可能出現局地短時瀝澇或氣象干旱現象。

氣象預警

今夏“我”很忙

剛剛進入汛期,津城就迎來不止一波持續性高溫天氣過程,其中6月21日到24日的高溫過程熱力最為強勁,如何在高溫中提醒政府部門做好應對,指導市民平穩度過?針對此輪高溫天氣過程,我市氣象部門除發布高溫預警外,更是迅速進入高溫氣象災害三級應急響應狀態,全力做好高溫天氣應急保障服務。

6月20日下午,市氣象局向市委、市政府以及各有關部門發布《氣象信息快報》,提醒未來一周將再次出現持續高溫天氣,建議做好水電調控及防暑降溫工作;21日下午,再次在端午假期天氣預報中,提醒高溫天氣可能對用電、用水、醫療等方面帶來的影響;隨后,市氣象局以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辦公室名義,向各有關單位、各區政府發布了《關于做好6月21日—24日高溫天氣防范應對工作的通知》,提請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此輪高溫天氣持續時間久、溫度極值高,要加強防范高溫天氣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可能造成的安全影響,衛生健康部門做好醫療衛生應急工作。

上一輪高溫天氣正值端午假期,市氣象局及時通過App、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加強分區預報和預警服務,并持續更新天氣,通過“天津氣象”手機實況,提醒市民關注氣溫變化,合理安排出行。6月21日下午,市氣象局還制作了“當端午遇上高溫”氣溫圖解,錄制高溫解讀短視頻等預報產品通過官方新媒體廣泛發布。

變身“小助手”

精準了解“天機”

“看著又要下雨。”

“河東那邊下雨了嗎?”

“已經陰天了。”

“最煩突然變天。”

這是家住河東區新開路附近高女士日前在微信群與群友的部分聊天內容,天氣多變,常常是到下班時間突然下起雨,事關回家“大計”,生怕突遭大雨,所以大家對天氣格外關注。

“你們關注‘天津天氣’微信公眾號,在‘社區吧’里設置區、街道、社區信息,就能獲得社區的天氣預報、預警信息,未來1小時有沒有雨也能知道。”經群內一位好友提醒,高女士有了天氣感知“小助手”,出現大風天氣、連續高溫,氣象部門發布的大風預警、高溫預警,“小助手”都會第一時間提示。

令高女士安心的是,“小助手”的預報幾乎沒出過差錯:“沒想到現在氣象預報的準確率還挺高。”

高女士感受到的準確率到底有多準呢?

近年來,隨著數值天氣預報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市氣象局建立了基于數值天氣預報、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精細化客觀預報技術支撐體系,建成“天津一體化氣象業務平臺”,實現了從傳統的站點預報向格點預報轉變,目前,0—3天預報可精細到1小時和1公里,4—10天預報可精細到3小時和5公里。

“預報中最難的是暴雨預報,而短臨局地天氣系統的預報可謂難上加難。”市氣象臺短時預報科科長劉一瑋告訴記者,尺度大的天氣系統預報的命中率會相對較高,天津面積小,局地天氣發生頻繁,為加強短臨預報準確率,我市氣象工作者通過豐富帶有天津本土特征的氣象數據積累,不斷改進算法,加強系統人工智能學習能力。

“比如在有冰雹時,雷達特征是怎樣的,系統學習到這個特征,下次出現類似特征,就能夠判斷出現冰雹過程。”劉一瑋說,“通過學習,我們的系統目前能夠提供逐6分鐘滾動更新一次的10分鐘短臨預報,這個更新頻次可以算是國內最高的。”

因此,我市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超過90%,連續多年位列全國前五,雷電、暴雨和冰雹的預警命中率超過85%,去年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達到90%,預警的提前量達129分鐘,為政府部門著手防汛準備、市民避險打出充足的富余量。

市氣象臺決策服務科科長孫建元清楚記得,去年8月18日至19日的暴雨過程中,最大小時雨量為近10年最大值:“那次過程中,我們17日20時和18日20時降雨預報評分全國排名第一,18日08時預報評分排名第二,18日06時43分發布暴雨藍色預警信號,預警信號準確率100%,預警提前量602分鐘,當日20時47分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預警信號準確率100%,預警提前量61分鐘。因此次暴雨過程預報準確,天津暴雨評分躍升至全國第五位。”

短臨預報的精準度不設上限,由于雷達能識別冰雹、大風、強降水等短臨對流系統結構特征,趕在汛期前,寶坻區天氣雷達正式實現業務化,使我市形成雙雷達布局,使預報精細化程度進一步提升,讓百姓在天氣突變中未雨綢繆。

變身“小管家”

隨時指導健康

“老伴兒,你看氣象提示,今天呼吸道疾病氣象指數5級,屬于發病率高的級別,閨女給你買的制氧機,你多用用。”最近天氣干熱,家住河西區解放南路附近的劉女士特別關注老伴兒魏先生的健康狀況,每天通過“天津氣象”App關注呼吸道疾病氣象指數,級別高時,就監督血氧飽和度偏低的丈夫及時吸氧。

現在,劉女士已經將健康氣象當做隨身“小管家”,隨時根據天氣變化指導老兩口的生活作息。

基于精細化預報,我市氣象部門近年來深耕環境和健康氣象領域,開發出與百姓相關度較高的指數,有效引導健康生活行為。

“比如春季沙塵、花粉指數,夏季的臭氧污染指數。目前比較成熟的產品包括腦卒中氣象風險預警、中暑指數、感冒指數、呼吸道感染指數、腸道傳染病指數等。”天津市環境氣象中心工程師王曉佳表示,目前,該中心會隨季節變化發布受當季天氣影響較大的氣象指數。

基于天津市健康氣象交叉創新平臺,氣象部門與醫院、高校、企業等5家單位合作,不斷提升健康氣象的服務精準度和實用性。

進入汛期,夏季最熱的時候即將到來,中暑指數的研究方法最近被更新了。

“我們基于人體熱量平衡模型,考慮人體代謝、衣著、輻射等因素,引入熱舒適指標,比之前以溫度達到35℃就報中暑效果好得多。”王曉佳介紹,“我們引用天津70多家醫院近10年中暑人數的情況,并將中暑指標細分成數公里尺度的網格化發布,比之前全市范圍大尺度統一發布精準。”

冬季發布過的腦卒中氣象風險預警,也在6月21日迎來夏季版。

“我們發現高溫悶熱天氣對腦卒中的發病率也有一定影響,特別是變溫幅度對發病率影響更大,但更容易被忽視。”王曉佳說,像腦卒中這類氣象風險預警,未來在發布時,還會進一步增強服務性,為公眾科學防范提供更多依據,助力疾病防控關口前移。

“哮喘指數、慢阻肺指數等系列與健康相關的預報產品正在研發之中,未來成果能在‘天津氣象’App和公眾號查看。”王曉佳透露。

變身“供銷社”

大棚一手掌握

東麗區胡張莊村,一排排設施大棚在驕陽炙烤下整齊排列,其中一個大棚里是村民曹先云種植的陽光玫瑰葡萄,果綠色的葡萄已經進入膨大期。“這個階段的葡萄,濕度得大,要不溫度突然升高,葉片蒸騰加大,根部得不到充足水分,葉片就會強制從果實里吸取水分,形成氣灼。”曹先云觀察著葡萄長勢,又到棚內掛著的一個裝置前進行擦拭。她擦拭的裝置是“豐聆”便攜式智能監測設備,是集成了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光照度,并航插外接土壤溫度、土壤濕度的五要素微型氣象站。該設備小巧便捷,可屏幕顯示,可遠程查閱,自帶鋰電池并連接太陽能板,可依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懸掛或地插安裝。農戶利用這一設備,能隨時了解到自家大棚中作物生長的小氣候環境,并及時有效培育。

除了研發多場景的智能監測終端外,市氣象局還聚焦小農戶對氣象服務“常規產品不解渴”“專業產品不好找”的供需矛盾,創新打造了全國首個專業農業氣象服務“供銷社”。在“供銷社”里,氣象部門借助便攜采集端收集作物生長氣象要素,通過后臺自動加工數據的“中央廚房”,生成專門為農戶定制的產品,農戶則可以像在網站購物一樣從微信小程序“豐聆”上按需下單,為種植生產提供精準的氣象提醒。

“比如果樹種植需要關注的重要指標‘積溫’,它是日平均氣溫的累積值,這個指標在傳統天氣預報中不會出現,但對指導農戶種植十分重要。再比如魚類養殖戶會關注水中的含氧量,這個指標和氣壓的關系十分密切,而普通市民一般很少關注氣壓數據。”天津市氣候中心副主任李春介紹。

記者看到曹先云用手機進入“豐聆”小程序后,首頁中間顯眼的位置,就是她種植大棚的背景,上面顯示了五類環境要素數據。下拉屏幕,依次展現了大棚內的小氣候實況及歷史變化、積溫、所在位置未來24小時和15天天氣預報。除環境監測及預報外,天津市氣候中心農業氣象科副科長董朝陽還根據陽光玫瑰膨果期33℃的界限溫度,為曹先云定制了高溫預警,充分發揮“豐聆”的閾值告警功能,氣溫一旦超過預設溫度,“豐聆”就會提示,曹先云就會采取澆水、加大通風等措施給棚內降溫,保證關鍵期的安全生產。

以上內容是“豐聆”根據曹先云種植作物定制的氣象服務內容,在“供銷社”,農戶還能針對需求從“豐聆”商城定制硬件、算法、服務。

以前種植,大棚溫度靠體感感知,土壤濕度靠翻土觀察,澆水、通風全憑經驗。自從4月安裝了“豐聆”,曹先云的農業生產環境信息可謂一手掌握。

“以前夏天,棚里不敢離開人,現在用手機就能了解天氣和棚內情況,太方便了。”這不,前些日子持續高溫,曹先云通過“豐聆”事先了解到升溫趨勢,早早就給葡萄滴上水,保持土壤濕度。

“葡萄種植服務還在數據積累階段,形成完整的數據模型后,將以‘葡萄場景’的服務出現在‘豐聆’商城,供農戶選購。”李春介紹,“葡萄場景”能夠為農戶提供目標農產品從定植到收獲全生產周期的準確氣象服務。

“目前,正在研發階段的除葡萄場景外,還有番茄場景、蘿卜場景、草莓場景、蘑菇場景。”董朝陽介紹。

“供銷社”是我市氣象部門挖掘都市農業氣象服務中心平臺價值、助力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的一個切入點,針對生產型農業,市氣象局兩年前就聚焦小站稻、沙窩蘿卜、出頭嶺食用菌等“網紅農產品”,以物聯網、云計算和作物模型等新技術降低農業種植中的氣象災害風險,并聯合保險公司推出特色險種,開展氣候品質溯源,不僅解除了農業生產防災減災的后顧之憂,幫助農民深挖農產品的氣候經濟價值,為“津農精品”做好“氣象背書”。

眼下,針對生活型農業,市氣象局開展花期、紅葉期氣象預報以及賞花指南,為郊游采摘、家庭農場、鄉村旅游等提供精細化氣象預報和實況服務,助力打通城鄉綠色協調發展的“高速路”。

“目前我們正在為天然氧吧的評估提供技術支持,通過挖掘天津氣候條件好的鄉鎮村,一方面為城市居民提供避暑、采摘、旅游,甚至是觀星的氣候指南,另一方面促進農戶增收。”李春告訴記者。

變身“領航員”

服務港口航線

進入夏季,天氣多變,大風等災害性天氣多發,而突發性雷雨大風天氣,經常會對港口作業、海上航行產生不利影響。

6月,大風天氣就很頻繁,其中6月7日夜間的一次大風過程令天津海洋中心氣象臺副臺長孫曉磊印象深刻。

“針對那次大風天氣過程,我們先后兩次發布大風預警信號。”孫曉磊介紹,6月7日,天津海洋中心氣象臺在16時00分發布海上大風藍色預警信號,沒過多久,又在17時20分,將海上大風藍色預警信號升級為黃色預警信號,特別提示了預計傍晚到前半夜,天津港海域、南港海域、天津港錨地海域、渤海中部海域將有陣風9到10級,并提醒有關單位人員防范準備。

這一次預警比風起早了足足半個小時,為港口作業企業預留出足夠的時間固定大型機械。

隨著海上氣象觀測設備加密,目前天津海洋中心氣象臺布局的海上氣象站已經基本覆蓋北方海區,能夠實現氣象要素信息逐10分鐘更新,而海上大風預警信號的命中率多年來也保持在90%以上,為海上大風預警提供了靶向發布的基礎。

“海上大風預警以前只針對系統性大風,多出現在冬季。港口用戶反饋對夏季突發性大風預警有很大需求,如果能提前20分鐘發布預警,他們就能有足夠時間停止龍門吊等作業。我們最近就嘗試針對強對流天氣過程發布預警信號。”孫曉磊介紹。

天津不僅有平原、山地、丘陵,還有海洋、港口,而后者對風要素更為敏感,為更好服務港口、航運用戶,市氣象局與天津港集團、中國遠洋海運天津有限公司聯合成立天津港航氣象服務中心。

加強氣象服務在加快提升天津港國際樞紐港功能中的全方位保障作用,氣象部門還與天津港集團聯合打造了直面智慧港口、綠色港口發展的“天津港智慧氣象平臺”。

“它能夠針對碼頭公司的作業特點,以及對降雨、大風等氣象要素的敏感程度,用綠色、黃色、紅色給出精確到一公里網格的不同等級風險提示。”濱海新區氣象局正高級工程師沈岳峰介紹。

目前,經過近兩年的推廣,該平臺已全面融入天津港調度智慧運行平臺,為港區各個環節發揮著作用。

市氣象局還將服務面向更廣闊的海洋,建成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航線預報業務平臺,開發了天津—北美跨太平洋、新加坡—巴西等多條遠洋航線預報產品;建成海洋氣象一體化平臺,能夠提供東北亞35個港口、17條航線、28個海區點、線、面結合的精細化預報產品,實現“訂單式”靶向服務海事監管、油氣勘測、海洋航運、港口運營等多類海洋行業。

“去年,我們借助天津港航氣象服務中心技術支持,與中遠海運合作,在他們的船只上進行導航試驗,在國家氣象中心指導下,我們的船長、預報員定時向船只發布導航氣象信息,遇到情況,還可遠程提示避險。”孫曉磊說,去年導航的船只達到5艘,為培養遠洋導航氣象服務能力積累了經驗。

本版照片由市氣象局通訊員 張妍 劉德義 提供

關鍵詞:

資訊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