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四天的歐洲地區最大能源行業展覽平臺——歐洲智慧能源展在6月16日落下帷幕,眾多中國企業奔赴德國慕尼黑,抓住與歐洲客戶直接交流的機會。經歷完俄烏沖突帶來的能源危機、儲能供應鏈產能大幅增加等,歐洲市場需求趨勢正在發生改變。
(資料圖)
據會議主辦方介紹,此次展會包含光伏、電池、充電基礎設施和系統管理四個板塊,會議持續三天,共有57個國家近2500家企業前往參與,參觀人數超過10萬人,均打破展會歷史記錄。
中國企業在其中的身影也十分顯眼,寧德時代、比亞迪、華為、陽光電源、TCL中環、海辰能源等國內光伏、儲能龍頭都設有巨大的展板,多名現場中企人士向財新估測,在場的展商可能約有八成都來自中國。
“國內太卷了,做這行的企業實在是太多了。”上述一名企業人士感嘆,第三次來這里參展的他也表示,過去三年疫情原因導致出國不方便,以及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歐洲電價大幅波動拉動以戶用儲能為主的需求激增,也是今年明顯比往年熱鬧的原因。
歐洲儲能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storage of energy)今年3月發布的報告指出,歐洲范圍內的能源危機、來自政府的支持、不斷增長的電表項目以及歐盟層面整體積極的政策方向都在加速當地儲能需求。據其統計,2022年歐洲新增鋰電池儲能約4.5吉瓦,預計2023年歐洲新增鋰電池儲能將超過6吉瓦。
廣闊的市場前景下,各路人馬集聚歐洲儲能市場。一名在光伏行業有著超過15年工作經驗的參會人士告訴財新,他在2022年任職于國內前十大動力電池企業之一的儲能部門,原因一是儲能需求明顯增加,二是儲能目前仍屬于新興市場,潛在機會較多。“光伏發展了十幾年,企業在其中的市場地位已經比較清晰了,但儲能還沒定型。”
儲能設備行業今年的火熱景象也與國內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有關,汽車對動力電池需求明顯下滑,電池企業急于尋找新的市場需求,以消化高企的庫存和龐大的產能,電化學儲能電站因而接力爆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價格戰也從動力電池領域蔓延至儲能設備端。
對于來自中國的儲能中小企業而言,開拓歐洲市場的原因還有另一層急迫性:隨著國內儲能電站供應鏈逐漸被大品牌占領,中小企業無法擠進電站建設方的供應白名單,只能轉而開拓海外市場;歐洲市場格局雖分散,但同時也提供了深挖細分需求、避免與龍頭企業正面競爭的發展機會。
深挖細分市場
歐洲國家眾多,各自的電力市場運行情況和政策也有所不同,加上需求旺盛的戶用儲能分布零散,歐洲儲能市場具有明顯的分散性,這也是投資人時常感到難以把握的點,“經常聽說歐洲需求很好,但具體情況又摸不清。”
如歐洲儲能協會上述報告即涵蓋了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等24個歐洲國家,其中德國和英國作為鋰電池儲能規模最大的兩個國家,情況也各不相同,英國擁有歐洲最大的電網側儲能市場,主要受電網輔助服務產生的巨大收益驅動;而德國的儲能主要是戶用家儲的形式,2022年共有20萬戶家庭安裝了儲能,推動德國成為歐洲最大的戶儲市場。
成都特隆美儲能技術公司總經理馬駿告訴財新,其發展歐洲客戶一般有三種方式,一種是投資方主動尋找國內供應商匹配產品,另一種是與渠道代理商合作,如在英國、德國的戶儲市場;再有是自己開拓用戶,在細分行業里直接對接到客戶,幫其解決實際用電需求,如特隆美在比利時和荷蘭都建有農場光伏儲能項目,為業主自發自用,電網掉電時儲能起到應急保電作用。
馬駿表示,對于許多企業而言,在歐洲鋪開龐大的銷售網絡十分有挑戰,從細分賽道中選出有成長性、需求會不斷增加的領域入手,逐步拿下該領域的區域市場是更為有效的銷售模式,“這種模式有一定難度,而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形成口碑以后客戶之間會相互推薦,以后新的客戶會主動找到我們,形成良性循環。”
歐洲市場對儲能產品的要求十分嚴格,馬駿向財新介紹,儲能產品里的所有元器件都需要獲得當地的質量認證才能并網,項目質保一般時長為八到十年,除了一般的循環壽命方面的保證,還有性能保證,如按照儲能產品自身的容量衰減曲線每年對其進行考核等。
“這里有競爭,但是純市場化的競爭,企業只要把服務和品質做好,就能獲得用戶的認可,價格也不會直接要求最低價。”他表示,當地對企業品牌的接受度非常重要,這也是海外業務比較難做的地方。
一名在場的小型儲能系統集成商表示,公司售往歐洲市場的每一款產品都需要獲得當地國家的質量認證,且每個國家的認證要求也不一樣,因此時間成本和申請費用比較高;相比之下,非洲的儲能市場剛剛起步,在認證方面要求沒那么嚴,在當地發展業務的難度比歐洲小。“歐洲肯定是需求更大、市場更大,但是難度也更大。”
他也表示,國內如陽光電源、華為、寧德時代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策略,“我們會找一些他們做的少一點的細分領域,這也是一種策略。”他進一步舉例稱,在技術方案確定的情況下,一單生意可能一到兩個月可以談成,如果客戶只是有初期的采購想法,尚未有具體參數的情況下,合作可能就需要半年左右。
電網側儲能成新增長點
歐洲電力系統今年未再出現2022年的極端大幅波動情況,市場預計戶儲需求難以復制去年的增速。多名儲能設備商告訴財新,工商業儲能和電網側儲能正在成為歐洲新的增長點。
從應用場景劃分,有的配儲項目在發電側,目的是匹配電力生產和消納、減輕電網壓力等;另一大場景是在電網側,用于減少或延緩電網設備投資、緩解電網阻塞,以及為電力系統提供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這些項目功率較大,又被稱為“大儲”,以區別于戶用小功率儲能。
前述歐洲儲能協會報告預測,2023年預計新增的6吉瓦鋰電池儲能項目中,有近六成為電網側儲能項目,而該數值在2022年不到45%。
為了應對新能源在電力結構中不斷上升的比例,歐盟委員會今年3月對歐洲儲能發展提出了具體建議,以增加電網靈活性。據其統計,到2030年,歐盟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將從2021年的37%上升至69%,并在2050年進一步上升到80%。以此測算,2030年歐盟電網系統對靈活性資源的需求將在2021年的基礎上增加13個百分點,達到當年歐盟總電力需求的24%(約288太瓦時),并在2050年達到當年歐盟總電力需求的30%(約2189太瓦時)。
因此,到2030年和2050年,歐洲的儲能功率將分別超過200吉瓦和600吉瓦,作為對比,該數值在2022年約為60吉瓦,主要以抽水蓄能形式。歐盟委員會建議各國評估相關儲能技術的能力情況和潛在的融資缺口,建立具有成本效益的程序,如競爭性招標系統和適當設計的容量機制,以及在電網容量不足或不穩定的島嶼、偏遠地區等加速部署儲能設施和其他靈活性工具,并公布能源市場的詳細數據,以促進對新儲能設施的投資決策。
發布人:huanglijun關注索比儲能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行業資訊!
關鍵詞:【慕尼黑】【儲能大會】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