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午,走進海口市美蘭區三江鎮江源村土地整治項目現場,放眼望去,稻田里鋪滿了收割后留下厚厚的秸稈;伴隨著轟鳴聲,幾臺旋耕機已開始在田洋里平整土地,為今年第二季水稻的種植做好準備……
海口市美蘭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海口通過引入社會資本進行耕地墾造,積極探索可持續商業模式。今年以來,通過引入社會資本開展土地整治,項目新增耕地72.4畝、水田規模達215.5畝。
目前,海口納入年度計劃實施的耕地墾造項目54個,全部完成后將實現補充耕地數量10377畝、水田規模14130畝。
據悉,江源村土地整治項目于6月2日通過自然資源部備案入庫,項目實際建設規模301.88畝,引入海南潤達城鄉建設有限公司作為社會資本方,是海口首個引入社會資本通過竣工驗收的土地整治項目。
“完成土地項目整治后,我們精心挑選了適合海南種植的‘吉豐優5522’水稻品種,適時播種,培育壯秧。同時,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壤肥力,建成215.46畝具有灌溉、排澇能力的高標準農田,通過旋耕、施撒有機肥、翻耕等方式,讓新增耕地有機質含量均大于1.5%。”海口市美蘭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開展耕地保護和耕地墾造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讓村民感受到切身的實惠和收益。”作為該土地整治項目的承建方,海口市美蘭區招商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算了一筆賬,村民不僅可以獲得850元/畝的土地流轉費,約1.1萬元/畝的青苗補償,還實現了就近就業,“通過引入社會資本,進行市場化運營,形成了政府、企業、農民三方共贏模式,創新了農民利益保護和增收機制。”
當前,越來越多的耕地墾造項目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打造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瓊山區通過“公司+農戶”的方式,盤活撂荒耕地資源,采取“統一選品、統一購種、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統一收購”的合作發展模式,打造瓊山福稻品牌,今年已收獲的早稻實現了產量、售價雙提升,農戶增收效果明顯。
會上,海口市各有關部門透露,目前,海口正通過不斷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把農田建成良田;保護提升耕地土壤質量,確保農業永續發展;引入社會資本進行耕地墾造,積極探索可持續商業模式;推進“非糧化”“撂荒地”“檳榔下水田清退工作”等專項整治行動;提升農田管護專業化、常態化、規范化水平等措施,高標準推動耕地墾造增數提質。
海口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海口將把牢墾造質效,在項目選址管理、實施監管、驗收復核、后期管護四個環節嚴格把關,實現項目全周期管理,不斷提升墾造耕地項目質量,為海口市經濟社會長遠發展提供用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