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資訊 >

康縣三河壩鎮:“三統一主體”優化產業結構助力農戶增收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甘肅省隴南市康縣把發展壯大農業特色產業作為加快鄉村振興的“助推劑”,深挖生態優勢、做足山水,有力促進了產業增效、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路子,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康縣探索”。

辣椒移栽正當時 干群齊心田間忙

立夏剛過,犀牛江畔暖風和煦,康縣太石鄉河口村溫室大棚里的辣椒苗已進入移栽期,當地農戶搶抓時令,如火如荼開展辣椒移栽工作。

“今年,合作社共種了32畝訂單辣椒,除人工、種子、肥料、土地租金等成本,預計收入可達10萬元。”看著地里隨風舞動的辣椒苗,康縣太石田青園合作社負責人郭對成笑道。

據了解,郭對成口中的“訂單辣椒”特色產業,是采用政府統籌安排,公司統一收購,合作社統一育苗,農戶主體經營的“三統一主體”模式,通過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擴大規模效益,提高農戶經營的積極性,幫助農戶增收致富。

為保障辣椒種植“穩產增效”,康縣太石鄉農業服務中心還成立技術小分隊,組織農技人員為全鎮的辣椒種植提供技術支撐。

“每株辣椒要保持40到50厘米的距離,對角交叉移栽,移栽完要注意澆水,防止溫度太高了,辣椒苗不能存活……”當天,辣椒種植基地里,鄉農業服務中心技術小分隊的農技人員也來到現場,指導群眾種植辣椒。

小小天麻成群眾致富“良方”

近日,三河壩鎮公家灣天麻陸續開花,正值人工授粉期。在公家灣寧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授粉車間里,女工們一手輕捏花朵子房,另一手用竹簽下壓唇瓣,仔細地為每一朵花授上花粉。

三河壩鎮山大林深,草木豐茂,人工種植天麻歷史悠久,不過大多數人過去都只是在自家房前屋后小規模散種,沒有真正形成整套種植技術,只能望天吃飯,產業一直不成規模。

“原來是無性繁殖,通過引進天麻種植技術,現在做的就是有性繁殖……天麻有性繁殖的引入和試驗示范推廣,一方面降低了種植成本,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種源的問題。我們的天麻要種植,需要大量的種源。不通過有性繁殖,種源純粹沒有保障。通過引進有性繁殖技術以后,種子來源有了保障,這是一個突破。”康縣三河壩鎮黨委書記萬玉寧說。

“技術革新帶來的是看得見的效益,效益激起了老百姓種植的積極性。”萬玉寧告訴記者,“三河壩鎮多種形式推廣天麻種植,就是想讓農戶參與其中,促進群眾增收。目前,全鎮17個村發展天麻1000畝,實現產值2500萬元,而對天麻進行深加工的天麻酒、天麻食品等系列產品正在逐步走向市場。”

科技助力黑木耳產業向縱深發展

近年來,康縣人開始從最熟悉的木耳身上尋找致富路子。

受制于木耳生長特點,當地木耳生產多采用家庭種植模式,因此康縣木耳產業一度難以形成規模,更談不上經濟效益。“以往木耳都是種在木頭搭的架子上,產量很低,一年下來也就產幾公斤。”康縣銅錢鎮村民張世成說。

2014年前,楊滿輝通過對康縣全境木耳產業進行深入研究,反復比較試驗后,成立了一家集食藥用菌菌種選育、制種制袋、示范栽培、孵化培訓、技術推廣、產品回收加工為一體的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隴南康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隨后,該公司借助“康縣木耳”品牌打造計劃,使當地木耳產業進入規模化生產階段。

康縣的山水間,一處處木耳集約化生產基地,正是科技投入效果的體現。“如今的康縣木耳,在無菌室標準生長、滅菌,機器稱重裝袋,全面步入‘智能時代’。”隴南康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滿輝說。相比以往的“小作坊”,袋料木耳栽培方式克服了規模小、產量低等問題,一萬個菌棒可產出約1600斤干木耳。

隨著產學研平臺不斷完善、科技投入不斷加大,康縣木耳產業正向著科學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農業現代化,是農民致富的“金扁擔”。記者了解到,未來,康縣將繼續深化鄉村產業創新技術應用、鼓勵科技人才向下流動、強化農民技能培訓,持續增加農業產業發展的“含金量”。(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通訊員 李蓉)

關鍵詞: 鄉村振興 產業結構 種植技術 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