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守道教授(左二)指導學生實驗。
(資料圖片)
編者按:日前,2023年度“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出爐,共有10位老師當選。他們或勇攀科研高峰,或矢志扎根基層,或為山鄉孩子筑夢,他們是老師,也是楷模。在教師節來臨之際,紅網時刻新聞策劃推出《教書育人楷模》系列報道,分享這群湖南教書育人楷模背后的故事。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潘錦 長沙報道
他憑著一腔熱情,扎根科研一線,致力于“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是一位新時代的“科技英雄”。他就是湖南大學“岳麓學者領軍崗位”特聘教授、海上風力發電裝備與風能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師生們口中的好老師——黃守道。
心懷母校 情系教育
1983年從湖南大學畢業后,黃守道被分配到湖南電機廠工作,在生產一線從事了10余年電機的研發工作。但他始終心懷母校、情系教育,希望能為母校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上世紀90年代中期,湖南大學十分缺乏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1995年,在與時任電氣工程系黨總支書記羅文欽教授和電機系教研室主任賴烈恩教授交流溝通后,他回到湖南大學任教,經過十多年的轉輾又踏上了這片被他愛得深沉的土地。
20多年來,他歷任電氣工程系電機教研室主任、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海上風力發電裝備與風能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務,一直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心懷“科技興國”的理想,為電氣工程學科建設和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的發展無私奉獻。
任教湖南大學以來,黃守道一直堅持在一線承擔教學和研究生培養工作,開設了《電機設計》《電機控制》《現代電機系統分析》《新能源發電專論》等課程,培養博士后15人、博碩士生183人。獲2018年湖南省首屆“優秀研究生導師”、2019年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22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他認為,對于電氣工程專業的學生,不管是本科生的培養,還是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都需要工程的背景,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從實際工程中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從實際工程中學會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應用開發的能力。2008年,他以一名訪問學者的身份到丹麥奧爾堡大學進修,訪學期間選擇了風力發電技術作為主要學習和研究方向。
“在丹麥奧爾堡大學,他們對本科生的培養教學方法叫做‘每個學生都帶著問題來學習’”。回國后,對于本科生的培養教學,黃守道積極倡導這一點。對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養,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國家、企業科研項目,在科學實踐中育人,在技術創新實戰中成才。他為每位學生根據研究方向及工程領域來設置課程計劃與實驗設計,注重理論創新和技術應用創新的有機結合。學生經過實踐項目的錘煉,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畢業生后在各自崗位上表現優異。
他指導的在讀博士、碩士生每年獲得國家獎學金等各類獎勵,其中博士生呂銘晟獲2017年“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銀獎(從全國37.7萬支隊伍中脫穎而出,進入了前120名)、成雙銀獲2013年“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全國二等獎。
建設一流學科 培養一流人才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除了教書育人之外,他還致力于為學校、師生搭建更廣闊平臺。他認為:“一流學科建設和一流人才培養是相輔相成的,一流學科建設是根本”。
2003年—2022年期間,黃守道先后擔任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黨委書記,作為學院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和電氣學科電機方向學術帶頭人,持續為學院團隊建設、平臺搭建、學科發展不懈努力。
在團隊建設方面,2000年他牽頭成立的“電力電子與電機系統”學術小組,團隊成員包括3名副教授、2名講師,4名碩士研究生。經過20余年的努力建設、發展,打造形成了一支30多人的高水平科研隊伍,為電氣工程學科建設奠定了人才基礎。研究團隊現有38名固定成員,包括13名教授、16名副教授,199名博碩士研究生。2022年帶領湖南大學電機系統研究團隊入選“中國產學研百佳科技創新團隊”。
在科研平臺建設方面,2022-2023年期間,黃守道作為實驗室主任,主持完成“海上風力發電裝備與風能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工作;帶領學院儲能方向人才隊伍成功獲批國家能源局“國家能源大規模儲能技術裝備及應用研發中心”,致力于推動國家新能源裝備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
在學科建設方面,他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國家的重大科研項目為依托的建設思路。近年來,帶領團隊牽頭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自科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重點專項等國家重大重點項目12項。系列國家重大重點項目產出了豐碩的科技創新成果,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勵17項,助力湖南大學電氣工程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由2017年的全國第9名上升至2022年的全國第6名。
在學院辦公室、會議室,全國各地電氣學科學術交流會場,隨處可見黃守道忙碌的身影,他用實際行動時刻詮釋著將湖南大學電氣工程學科建設成世界一流學科的決心。博士研究生陳威敏說:“黃老師忙起來,周末、節假日都不放假。只要黃老師不出差,都會在辦公室看見他的身影。”
2022年,湖南大學電氣工程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實現重大突破。
探索風力發電前沿
黃守道是一位有著濃厚家國情懷和科技創新使命感的教師。
他帶領團隊,歷經十多年艱苦攻關,發明大型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強振動抑制、低風速啟動、寬風域高效運行關鍵技術,在眾多行業龍頭企業應用,研制出2~6.7MW系列化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
近年來,他在前期大功率風電裝備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又把研究焦點轉移到具有強容錯運行能力的海上風電機組關鍵技術上來。帶領團隊發明了一種新型多繞組模塊化永磁風力發電機及其變流拓撲,突破強容錯大型風力發電機的設計與運行難題,掃平了海上風電大規模開發利用的技術障礙。創新技術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實現產業化,支撐研制出6-12MW強容錯模塊化永磁同步風力發電機產品。借助于該技術創新,2018年至2022年五年間,我國海上風電裝機總量增長了476%,年新增裝機占比由7.8%提升至18.1%。技術獲2022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當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風力發電機早已實現國產化,但其大型化的腳步依然沒有停歇。黃守道帶領團隊正在主持承擔“20兆瓦級海上新型風力發電實現機理及關鍵技術”“風電機群服役全周期質量評估與調控技術研究”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技術攻關,進一步深入研發20MW級新型永磁風電機組,在國家“雙碳”戰略的宏偉藍圖下助力海上風電走向深藍。基于團隊近20年來在風電領域的實踐和探索,2022年他作為實驗室主任,主持 “海上風力發電裝備與風能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重組工作,帶領實驗室于2023年順利通過重組評審,成為目前風電領域唯一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打造風電國家科技戰略力量,繼續為國家風電事業貢獻力量。
黃守道說:“我是一個科研工作者,更是一個高校教師。雖然身兼數職,但學生的需要,永遠優先?!?/p>
創新、堅持、協同,黃守道這種持續、忘我地從事科研的精神,對所從事專業技術的熱愛,也傳遞給了他的學生。(潘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