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圖賞 >

閑情藝致:當天空中鳥兒飛過

中國小康網?獨家專稿

文|沙子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鑒畫者不生情。”


(相關資料圖)

晴天在河邊漫步,一只翠鳥從水中蒲草上翻轉然后像箭一般飛向天空,我說看,那綠色的鳥。

周圍很多人忙著喝咖啡聊天,有的看魚看云發呆,估計沒有人看清楚這只鳥兒在干嘛,我看到它稍微碰了下蒲草桿打了個回旋飛走了。這處在鬧市中心的河邊突然間閃現的精靈,是那么輕盈完美一飛沖天,讓人忍不住想,要是能讓這美麗多情的鳥兒多停留一會兒,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中國很多畫家就有這樣神奇的本領。比如五代時期的黃筌,他的《蘋婆山鳥圖》,描畫了一只翹著尾巴的粉紅鸚嘴,神氣活現站在枝頭。這只山雀的羽毛描畫特別詳細真實,頭部頸部尾部各部分長短不一粗細軟硬不同,加上鳥兒眼睛刻畫細致入微、雙足瘦勁有力,讓人驚訝莫名。如此神態驕傲的山雀,真能代表畫家的“黃家富貴”。

我的國畫家朋友雪山也有這個本領,他為了畫花鳥,專門置辦了遠程望遠鏡,當鳥兒們進入可被觀察的區域,他不但屏息觀察很久,還會直接拍視頻拍照片,長期揣摩這些鳥兒的習性和情態。他不但畫了這些鳥兒們晴天覓食、下雨之前貼著湖面飛翔等狀態,甚至從他的畫里,我們能看到鳥兒們脖子上的翎毛和嘴巴、腳爪的特點。

古代畫家沒有望遠鏡、沒有解剖學、沒有如今這么多圖文視頻資料,他們是怎么做到如此寫實逼真的呢?畫家惲壽平講過:“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鑒畫者不生情。”

中國畫最看重寫意,會從多次的觀察體悟中對物體整體加以把握,“寫其生意”,抓住對象最本質、最靈魂的地方來入手。他們的如實寫生常常糅進創作的成分,里面蘊涵著畫家豐富的情感。這些哪怕是忠實再現鳥雀的圖畫,實際上飽含著中國畫家們對待客觀世界的一種態度,抑或是對待生命的一種態度。

中國畫離不開寫意和對結構的苦心經營。他們畫山水,追求平遠深遠高遠,追求在平面上展示三維空間的美。

某一天當你走到上海圖書館東館三樓,看到風景最好的閱讀廣場,藝術家徐冰的《鳥飛了》裝置藝術放在正中的閱覽桌上。那是800余個12種不同書體的“鳥”字從書頁中飛出,從印刷體向楷書、隸書、小篆一路演變,最后追溯至遠古的象形文字。這樣的藝術讓你體會到什么美?或許是這些白色的書頁在空中排列成弧形,模擬著鳥兒飛行軌跡帶給你的震撼。徐冰的很多裝置藝術和中國文字有關,這個裝置藝術也不例外,他把各種關于鳥的字體提煉出來,當你遠遠地看到這些懸浮在空中的紙片,視線就會隨著紙片逐漸上揚,一直被牽引到最后仰視,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便會跳出來: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飛過。

多少年來傳統藝術家在平面上刻意追求的空間美,被當代藝術家的裝置藝術輕易做到了,800多張白色紙片帶給我們的輕舞飛揚,讓我們領略了更多來自多重空間的位移與眩暈。

據說最近蘋果公司推出了新產品VR眼鏡,當你戴上它,揮動手柄,可以在無盡的三維畫布中勾勒線條,可以在洶涌的海浪中與魚類共舞,可以在無垠的宇宙中摘星攬月,無數的空間立體感紛至沓來。這一刻,你是否會感嘆,什么是藝術?藝術總是最先依靠科技的進步,從歷史和現實的縫隙中脫穎而出,擁抱未來。

在城市游走,卻向往自然;

為藝術傾倒,反向生活掘進;

向天而歌,哪怕喉嚨沙啞。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7月上旬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