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以旅游興市,盡管其交通不便,但是影響力足夠大。如何用文化賦能城市發展,成為敦煌市的探索方向。
文|錢麗娜 石丹
ID | BMR2004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我國西北大漠之中,隱藏著一座千年古城——敦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敦煌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與璀璨的文化。敦煌石窟的宏大壁畫、藏經洞出土的古代文獻以及“絲綢之路”的歷史遺跡,無一不記述著東西方千年的文化交流。即使身處大漠腹地,即使黃沙滿天,也難以遮蔽敦煌在人類歷史中的耀眼光芒。
當然,這只是敦煌的過去。敦煌以旅游興市,盡管其交通不便,但是影響力足夠大,如何用文化賦能城市發展,成為敦煌市的探索方向。
敦煌的歷史,是一部由世界各國藝術家以接力的方式,綿延千年而成就的藝術瑰寶。雖然明代之后藝術創作凋敝,但不改其“魂”。對今人而言,在古代敦煌藝術創作的基礎上,如何讓當代的藝術、生活繼續成為敦煌文化的一部分,成為后人學習研究的藝術財富,這是敦煌市在發展旅游業時,重視“賦能”二字的原因所在。
敦煌除擁有莫高窟外,還擁有眾多旅游資源。根據《2021年敦煌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敦煌市現存 A 級旅游景區12處,其中5A級景點1處(鳴沙山月牙泉),4A級景點2處(陽關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3A級景點8處(敦煌古城、三危山景區、敦煌夜市、敦煌同舟島、敦煌雷音寺、敦煌光電博覽園、黨河生態公園和千年敦煌月牙泉小鎮民俗文化旅游景區),1A 級景點 1 處(白馬塔),以及世界文化遺產玉門關和懸泉置。2021年,敦煌市以18.53萬的常住人口接待國內外游客1024.3萬人次,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 103.62 億元。
2016年,敦煌文旅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文旅集團”)成立,除擁有眾多景區運營權,還擁有創意公司、會展服務公司等產業。文旅集團首席戰略官馬良說,文旅集團未來的發展將體現出“四維”視野,一維(線)是人和景區,二維(面)是“科技+文化”,三維(體)是“金融+科技+文化”,“四維”(時間)是“古代-當代-未來”,從而把景區資源立體化。
莫高窟第 112 窟的《忮樂圖》,為《西方凈土變相》的一部分
01
敦煌,大也、盛也
《漢書·地理志》記載:“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后漢書·郡國志》引《耆舊記》描述敦煌為“華戎所交,一都會也”。
歷史深處的敦煌是一座繁華都市,書寫著中國與西域交融的歷史。中原王朝在河西地區“列四郡,據兩關”之后,敦煌成為中西交往的咽喉要地,陽關和玉門關是漢代在西部兩個最大的海關。
莫高窟前的宕泉河,發源于祁連山西端的野馬南山,流經三危山中,來到鳴沙山下,成為莫高窟的“母親河”。
公元366年,僧人樂僔云游到鳴沙山東麓斷崖處,忽見對面三危山上金光綻放,有千佛浮現,于是駐留此處,開鑿了莫高窟的第一個洞窟。這片崖壁歷經十個朝代千年營造,留下735個洞窟、45000平方米壁畫以及2400余身彩塑,“敦煌學”亦是蜚聲海內外,成為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
“萬物有靈”敦煌數字瑞獸
隋唐時期莫高窟開掘的16個洞窟之中出現了“三兔共耳”的圖案,今天,我們會發現同樣的圖案出現在德國帕德博恩(Paderborn)市的市徽、教堂之上。無獨有偶,伊朗古銅盤中、敘利亞的陶器碎片上、蒙古的錢幣中亦有同樣的圖案。顯然,“三兔共耳”圖案廣泛分布于亞歐大陸各地,對它的研究可以看到文化傳播的脈絡。目前考證認為,該圖案最早出現在敦煌石窟,然后由東向西傳播。但究竟哪里是“三兔共耳”的源頭,至今仍然是個謎。這段迷人的歷史疑案與洞窟內的“九色鹿”“飛天”“千手觀音”一同匯入中華歷史文化的洪流而生生不息。
02
文化、研學、吃住一體化,延長游客停留時間
1983年,莫高窟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幾十年來,關于敦煌的保護與文化研究從未停止。近年來,國民的民族自信心大大提升,敦煌不僅吸引了中外游客來“打卡”,飛天、九色鹿、藻井等敦煌元素也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由于交通及配套設施等原因,早期游客來敦煌多是“到此一游”。
2016年,文旅集團成立后,在一維(線)層面,考慮的是將“到此一游”轉化為垂直深度游。在鳴沙山、玉門關、雅丹、鎖陽城、夜市、懸泉置、額濟納旗大漠胡楊林景區的基礎上,現在還增加了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的文旅運營。
文旅集團提出“古今雙飛天”的思路。敦煌是“古代飛天”,載人航天是“當代飛天”,把概念串聯,并通過載人航天文旅運營與額濟納旗大漠胡楊林的運營為支撐,就有可能把環青海湖環線、甘肅以西至內蒙以西的區域全線打通。
以前北線的游客(青甘大環線是西北一條成熟且網紅的經典旅游線路,游客往往以蘭州或西寧為起點,向北出發為北線,向南為南線)是從北京經內蒙古額濟納旗再到烏魯木齊,現在文旅集團獲得額濟納旗大漠胡楊林景區的經營權后,把青海湖環線、河西走廊、額濟納旗三個區域連通,通過宣傳、引流,讓北線游客經額濟納旗過敦煌至烏魯木齊,同時這條線可以雙向導流。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附近還有居延文化遺址。殊為珍貴的是,“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并列為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旅游線”打通后,文旅集團的優勢就變成左手有敦煌文化,右手有居延文化。
接下來的工作是做垂直深度,即把每個景點當成一個IP去開發。
以玉門關遺址為例,歷史上先有玉門關后有莫高窟。中國古代留下了諸多有關玉門關的著名詩作,尤以唐代詩人為冠,比如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再比如王昌齡的“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等。2020年,敦煌發起“文化圣殿·人類敦煌 玉門關詩詞周”活動,以打造“詩詞敦煌”為宗旨,進一步拓寬“敦煌學”研究領域,逐步形成以敦煌為核心的“絲綢之路”詩詞創作平臺。這一活動向全球發出邀請,一個月之內就收到5萬余首詩詞,并且還出版了《詩與遠方·如夢敦煌玉門關詩詞》集,可見玉門關的影響力。
如果說玉門關是一處遺址,那么玉門關的古詩詞就是IP,可以給今人帶來豐富的想象,加上現代詩詞創作的融入,亦是古今文化的交融與接續。對玉門關文化的深度挖掘,加上與當年周邊作為糧倉的大方盤城和漢長城聯動,從拱衛邊關的家國情懷角度能為游客創造深度體驗。
游客來到玉門關后還要解決吃住的問題。文旅集團的規劃是,將博物館以及游客中心放到地下,保護“孤城遙望玉門關”的自然景觀,實現文化、研學、吃住一體化,由此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長。
03
科技賦能,讓敦煌文化走進生活
敦煌文化需要“活化”,所謂的“活化”與現代化,是在取敦煌之“魂”,借現代化的手法來表達。而敦煌文旅集團的二維(面)就是“科技+文化”。
為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文旅集團設定了IP授權體系,一方面,通過授權合作,從中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另一方面,規范圖庫和授權標準,像飛天祥云、飄帶、九色鹿等著名IP均在其列。值得關注的是,文旅集團將敦煌壁畫色彩使用方法也列入標準。敦煌壁畫采用的是礦物顏料,其中不少礦物顏料的原料來自莫高窟旁的三危山一帶。敦煌壁畫之所以歷經千年而保留至今,這與當時繪制時使用的穩定性強的礦物顏料有關。這些色彩構成了人們對壁畫直觀的視覺印象,具有極高的標志性。
在敦煌文化“活化”的過程中,科技成為一個重要手段。2022年1月,敦煌文創授權騰訊幻核與騰訊區塊鏈合作的首個數字藏品項目“敦煌文創-千年盛彩數字壁畫”,精選發行5幅數字壁畫,限定發行8000余件。項目于2022年1月23日開售,短短兩周內售前預約人數高達近6萬人。
2022年6月,騰訊幻核再度攜手敦煌文創,于APP上線“「縱歌仙闕」系列數字壁畫”NFT虛擬數字藏品項目,發行8幅數字藏品:梵音初聞、喜誦無量、歡心納舞、不鼓自鳴、無翼而飛、神鳥和鳴、普渡善信、極樂凈土,圍繞仙闕縱歌主題展開,通過敦煌樂舞、建筑元素為藏家展現出人文歷史的片片縮影,發行數字藏品全部售罄。
《秘境盛歌——妝點敦煌》數字藏品
2022年1月,商湯科技聯合敦煌文創發布首款數字文創產品,演繹“九色鹿”傳說。首批限量發售2022份。發售前的搶先購資格抽簽活動共計10萬人參加,5月9日發售當天超過15萬用戶同時在數字貓平臺在線搶購,2分鐘售罄。
敦煌文創可以借助各種形式去創作,如今敦煌文創已經擁有兩三千個SKU(庫存單位)。馬良說:“我們提出一個理念,‘360行,行行加敦煌’。通過IP授權,找到頭部供應商,通過聯名和授權的方式來開發文創產品。”
除了文創授權,接下來敦煌文旅集團將加強國際交流,邀請國際大品牌設計師來到敦煌駐地創作,稱為“敦煌國際藝術駐留”。這一項目從海內外藝術家的視角賦予敦煌之美全新的解讀,延續敦煌千年文明交匯地的傳統。這些藝術家的在地生活和創作將有助于理解敦煌的文脈,并且通過平面、裝置、雕塑、舞蹈、新媒體、聲音、劇本等藝術形式來傳遞敦煌之美,為敦煌文化賦予現代新意。
在敦煌文化“活化”的過程中,藝術家、策展人、專家團隊都是資源庫,他們將成為敦煌藝術節、雙年展、設計周等國際性展覽賽事的智囊,提升當地國際化知名度,帶動當地文旅周邊產業發展并延長旅游旺季。
“我們通過文化‘活化’、當代化表達、東西方融合等措施,讓敦煌文化生生不息。這是在做正確的事,雖然慢,但我們是在與時間做朋友。”馬良說。
目前敦煌的旅游旺季是4~10月,而通過對景區的深度開發、旅游線的延長、豐富的文化活動和內容創作,可以延長旅游旺季,讓大敦煌旅游文化經濟圈的百姓普惠性增收。
04
“金融+科技+文化”延續敦煌文脈
敦煌文旅集團下轄七個景區,每個景區都需要在文化、技術、旅游條件上深化開發,但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文旅集團的三維(體)則是“金融+科技+文化”。
除了考慮上市,文旅集團還在規劃做兩個產業基金,欲投資北上廣的相關企業,借助金融力量集聚各方人才,反哺敦煌發展。敦煌當地沒有文創人才,也沒有供應鏈,但是通過產業基金可以投資文化產業鏈,重構文化產業生態。馬良說:“我們要投資的是經過市場驗證的頭部團隊,讓我們在人才和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起步時就少走彎路,這是一條快速發展的路徑。”
如今,文旅集團先后與國泰君安,商湯科技、中國美院建立合作,集眾家之智,揚敦煌之美。馬良說:“客觀地說,‘敦煌’就是一個地名。文旅集團的戰略是把‘敦煌產品化、產品品牌化、品牌市場化、市場資本化、資本國際化’。”
而文旅集團的四維(時間)則是“古代-當代-未來”。馬良認為,敦煌的發展可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從公元366年至今的古代敦煌,第二段是從現在開始的當代敦煌,以及第三段未來的敦煌。目前在敦煌市所做的工作,都是在更好地為未來的敦煌留下文化遺產。
不過,如何延續敦煌的文脈,為敦煌的未來留下文化遺產,這是一場文化想象力與科技實力的大考。目前,文旅集團正在以當代藝術的形式“活化”中國文化,以科技與數字化的方式拓展“四大文明”的當代藝術邊際,同時,集團還在規劃用“融宇宙”場景面向未來。雖然虛擬現實、區塊鏈、人工智能、數字孿生、云計算等現代技術塑造了元宇宙,但在馬良看來,元宇宙是由多層面組成的,有應用層(數字化生存、數字化生產)、激勵層(數字貨幣等)、治理層(分布式、去中心、自組織)、算法層(無代碼開發、AIGC等)、數據層(萬物互聯、數字共生)、物理層(VR、AR等)組成,其上還有法律層、監管層,需要把所有層都打通,打通之后,人們交互的其實是一個“融宇宙”,技術與場景、場景與藝術、藝術與商業在其中交相融匯。馬良說:“在敦煌‘融宇宙’的未來場景中,會有諸多自組織創造的形式各異的當代敦煌藝術,也會有人工智能生成的敦煌藝術,而這些都將‘活化’敦煌的藝術與文化,讓其穿越時空和地域,變得無遠弗界。”
西方有句名言,叫做“過去即一個外國”(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不知道歷史,就無法走入現代化。“敦煌學”在幫助人們解決理解過去的問題,也將幫助人們面向未來。歷史學家葛兆光先生說:“文化面向傳統,文明面向未來。讓中國的文化綿延發展,文明與文化也可以在全球與地方的結構中和諧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今人所做的敦煌藝術與文化的“活化”重開中西藝術交流,無不是在面向未來的文明。
來源 | 《商學院》雜志2023年6月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