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圖賞 >

全球時訊:吳曉波×葉軍:AI時代,人的第一能力是什么?

技術帶來的所有挑戰,是對人的惰性的挑戰。

——吳曉波


(資料圖片)

所有的產品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

——釘釘總裁葉軍

01

從小模型到大模型

吳曉波:歡迎葉軍博士,今天請他來聊聊ChatGPT、大語言模型(LLM)和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

我第一次知道AIGC是在去年年終秀前,那時候ChatGPT3.5剛發布,一家股票軟件公司的CTO跟我講,有一個ChatGPT,你輸入一段需求,它會幫你編程,你輸入一段話,它會幫你寫個小作文。我當時就很吃驚。

很多同學沒有用過或聽過“大模型”。就像阿爾文托夫勒在data前面加了一個big,發明了“大數據”這個概念。現在的“大模型”,和模型有什么區別?

葉軍:我們最熟悉的是進小區時識別車牌的系統,車開過來,桿抬起來,那個可以理解為一個小模型。大模型對更大量的數據做識別,訓練的算法跟之前的算法不一樣。

因為車牌畢竟只有幾個字母,訓練模型會容易一些。你可以把一個模型想象成一臺洗衣機、一個面包機等等。像車牌識別的模型,只能干一件事情。

而大模型能力更強,輸入大量的數據,參數級別上千億。可以把公開的數據、信息輸給它,它不斷進行神經網絡的建模。算完以后,把分析結果存下來,下次再有輸入的時候,它拿這個模型來處理一下,給你一個輸出。如果結果不對,你還可以糾正它,不斷優化。

吳曉波:我有一點比較困惑,漢語內容只占互聯網信息的1%到2%,其余90%多的內容是英文、法文以及其他語言。

那我們中國的公司,在做大模型數據輸入的時候,會因為一些意識形態、某種原因,沒有辦法拿到嗎?還是說我們可以利用人類全部的知識存量?

葉軍: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對大模型來講輸入很重要。輸入什么樣的資料,決定了訓練出來的結果好不好。

很難有人拿到人類全部的知識,各家都在想盡辦法找到更好的語料。有些專門訓練圖形生成的,像國外做得比較好的Midjourney(MJ)、開源的Stable Diffusion,是基于幾億張圖片來訓練,訓練的語料就很重要。

吳曉波:國內外現在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在android做模型,你覺得這時候企業原來的能力,比如算力、服務器能力、技術能力的支持性有多大?

我為什么問這個問題呢?因為MJ只有11個人,一年營收1億美元。是小公司有顛覆世界的可能性,還是大公司在未來機會更大?

葉軍:我覺得在未來世界,javascript可能會有千萬個模型,可能每個企業會根據自己的業務需要,生成自己的模型,所以模型是非常多的。

每個企業都有機會。大模型只是一個底模型,結合每家企業,比如吳老師你的公司,可以基于一些擴展能力,做出自己的專屬模型。所以未來像MJ這樣的公司會非常多。

02

從iPhone時刻到下一個iPhone時刻

吳曉波:前一陣釘釘也開了一場發布會,現場演示你們的AI產品。當時你心情怎么樣?

葉軍:當時還是有點忐忑的,我們也擔心出問題。因為之前彩排的時候出現過問題。其實產品還需要打磨,我們希望做得更穩定,當然現在還好一些,我們已經給一百多個客戶在共創。

我們基于的大模型是通義千問。釘釘的AI產品是“/”(斜杠),我們叫它魔法棒,聊天時、寫釘釘文檔時、在會議中,只要一打“/”,就可以用自然語言的方式跟機器交互。

吳曉波:除了畫畫,現在的魔法棒還有什么功能?

葉軍:寫方案、寫郵件、寫策劃,比如說你可以讓它寫一個策劃,我今天要去做一場市場活動,主題是關于什么,或者代你寫一封郵件,需要采購什么。

吳曉波:你說未來會有無數的模型,比如我們公司是釘釘的用戶,采購了你的大模型服務,把我的資料喂進去以后?

葉軍:給你部署一個專屬模型,只有你能用。所以,以后每家企業都會有模型,就跟現在每家企業都有打印機一樣,可能以后這是一個標配。所以,數據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吳曉波:有了AI以后的釘釘,是一個怎樣的釘釘?

葉軍:我們也在努力,釘釘每個產品都會用AI重新做一遍。釘釘有個特點,功能特別多,我們經過八年的發展,研發了大量功能。有了AI以后,第一個改變,是釘釘會變得更簡單。

我們回想一下,計算機的發展過程,以前是用鍵盤鼠標的,喬布斯發布蘋果手機那一天,我們認為是個iPhone時刻,開始接受手指輸入了。他當時手指一滑,把iPhone打開的那一幕所有人都記得。

今天有了AI以后,交互界面既不是鼠標鍵盤,也不是手指,你又多了一個新的渠道,就是自然語言。

手指交互轉換成自然語言交互,其實是非常大的變革。以前設計一臺單反相機,上面那么多按鈕,未來也許只要一個按鈕,摁住說就行了。產品設計理念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當然這背后對于數據的依賴會變得越來越重。這是第二個改變,釘釘也是一樣的,我們會越來越重視數據的資產,每家企業都應該重視,數據資產真的會成為一家企業的經營要素。

所以現在可能就是另一個iPhone時刻,和那時候手指的事情是一樣的。

吳曉波:英偉達黃仁勛說,現在是下一個iPhone時刻。

葉軍:可以這么理解,AI確實可以讓很多事情發生很大的變化。

吳曉波:那一年后釘釘會怎么樣?

葉軍:一年之后,我覺得所有釘釘核心產品都會智能化,我昨天剛剛復盤完我們產品的研發進度,搜索、客服、文檔、視頻,各個角角落落,都會有智能化的能力,會比以前使用起來方便很多。

03

AI會不會淘汰我和我的公司?

吳曉波:計算機是1945年發明的,到1950年,圖靈就提出一個概念——機器思維。他認為計算機有可能具備人類這樣的思維。從那時候大家就開始,通過各種各樣的算法模型,把圖靈所謂的機器思維不斷向前推進。

2015年,尤瓦爾赫拉利出版了《未來簡史》,那本書已經談到,當初所謂的人的無用論、機器對人的替代,開始體現在思維層面了。到今天,ChatGPT以后,好像某些令人畏懼的東西,開始變成現實。

機器人在智力上有可能戰勝人類,還是人類永遠戰勝機器人?

葉軍:我覺得要看場景。在很多地方,機器人肯定取代人的工作,但不是每個角落的工作都能被取代。

吳曉波:比如我是一家服裝企業,200人,年銷售額1億元,大模型能夠幫我做什么?

葉軍:每個行業都在考慮這個問題。服裝行業已經有企業在編程客棧做了,比如說給模特拍戶外照,一天要換幾十套衣服。現在有了AIGC,只需要一個假人模特,把衣服穿上拍照,然后告訴AI,幫我換成什么樣的動作,在什么地方。它可以生成1000張照片,效果看不出是真人還是虛擬人。

吳曉波:直播間里的各位有沒有一種恐懼感,很多職業會消失。假如我是一家服裝企業,現在要降本增效,用千問大模型,哪些崗位先被干掉?

葉軍:一說到崗位被干掉,大家就很恐慌。我覺得對整個行業有影響,不是針對某個個體。像這樣的企業,首先設計師應該盡量讓自己學會用AI工具。以后不會用AI,好像現在不會用手機、用微信一樣,我估計出去找工作都挺辛苦的。

吳曉波:凱文凱利說,人工智能時代,我們作為一個真實世界里的人,第一能力是什么?是提問能力,這一點特別重要。

葉軍:所以現在有一個新的崗位,prompt工程師,prompt相當于提問,你能提好問題,水平也是挺高的。

我們以前大量時間在想如何讓自己執行得更好,現在人人升維了。老板就擅長提問,員工擅長執行,當每個人都具備很好的提問能力的時候,某種程度上你就提升了。

吳曉波:釘釘上面有應用商店,有很多應用平臺,比如酷學院。那么有了AIGC,有了千問以后,它們是有了更多的機會,還是會被消滅掉?它們的壁壘會被擊穿嗎?

葉軍:我覺得應該有更多的機會,但是它們必須擁抱AI。我們只是一個底模型。它們有這些數據和知識的存儲,要牢牢把握自己的資產,去生成自己的專業模型。未來很多模型之間的關系應該是這樣的。

吳曉波:就是它們要足夠強大。但足夠強大就意味著,可能原來在釘釘里有20家公司提供人力資源課程,但到了AIGC時代,這個機會只屬于3家。

葉軍:有這個可能性,肯定是有幾家。至于誰跟得上,看誰的AI能力提前進入。

吳曉波:如果我是做裝修的,要找一家專門的裝修行業人力資源培訓,找到的會是更專業細分的。而普惠性質的公共課程,可能會被干掉。

葉軍:能力有100分的話,應該說80分大模型都會吃掉,當你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比如中醫領域,通過AI的能力,可能迅速具備老中醫80分的水平,但是80—100分之間還是要老中醫的。

我感覺大部分行業都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特別是在那些本來就用模型構建知識體系的行業,醫生、律師、設計師,以前你要進行大量的訓練、臨摹,其實就是在練這個模型,那未來可能會有問題。

吳曉波:大家發現沒有,容易被取代的是幾個東西:第一個是只通過計算就能獲得的能力,第二個是比較常識性的能力,你在做我也在做的能力。

被淘汰的不僅是個人,可能還有一些公司。留下來的是幾類:第一個是最早實踐這些工具的人,他會領先半步,要行動起來;第二個是未來的人機交互,提問能力非常重要,你要能夠提出對的問題來;第三個是具體行業的Know-How的能力,越專業、越聚焦,在未來可能越容易被問題、被用戶抓取到。而不僅僅是大家有的我也有,大家差不多的我也好,中間重合的部分就會被消滅掉。

04

當樂觀主義者面對社會性拐點

吳曉波:在這樣一個AI新時代,你對我們每個個人和經營企業的朋友,分別有什么忠告、建議?先對個人來講。

葉軍:個人最核心的就是持續學習,然后去實踐操作它。不能光聽我們講,你用完就會有感受。就好比人人都說那輛車,你上手去開一開,給你帶來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你能體會到設計者的思想。

吳曉波:我們在一個大的時代,出現社會性拐點——這個拐點不是行業拐點,而是社會性拐點,人的一生中,碰到社會性拐點的時候并php不多。電力應用了,電腦發明了,手機發明了,這叫社會性拐點。現在呢,AIGC出來了,這叫社會性拐點。

社會性拐點出現的時候,很多人會有本能恐慌,我會不會被替代?怎么辦?你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迎難而上,去面對它,使用它,讓自己活下來。

那對企業的建議呢?

葉軍:企業就是要用數字化工具,非常果斷堅決地擁抱數字化。

吳曉波:如果你是50、60、70后,如果你在經營管理企業,如果你的企業想要進入數字化,千萬記住,這件事不能拜托給辦公室主任。你如果不進入,你們公司是永遠不會進入的。

產業智能化改造、辦公協同、數字化能力,第一個需要實踐的人,就是企業一把手,你必須自己上,沖到第一線去用。

葉軍:一定是企業家自己的第一戰略。

吳曉波:你先使用這個工具、武器,就比同齡人領先了半步甚至一步。

凱文凱利有句話我覺得特別好,他說我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樂觀幾乎是我的信仰和信念。我覺得人類自從進入農耕文明到工業革命、信息化革命,每一次迭代、每一次社會性拐點,都在淘汰一批人,甚至都在淘汰一些行業。留下來的是誰?留下來的就是那些樂觀主義者,能夠面對困難,面對挑戰,不斷改變自己的人。

我覺得技術帶來的所有挑php戰,是對人的惰性的挑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