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名片:
季曉雪,1981年出生于潁東區新華辦事處老集村,2008年創立潁東區興牧禽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曾獲中國科協和財政部頒發的“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以及省“家禽產業技術體系潁東區實驗示范基地”“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等榮譽。
(資料圖)
記者:你是在什么情況下開始養雞的?
季曉雪:2002年,我退役回到家鄉。我本身就是農民,便尋思著在這片土地上能做些什么。那時,農村地區的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資源豐富,但價格不高。為了增加效益,我借款5萬元開始養雞。700平方米大棚、2000多只雞苗,撐起了我最初的夢想。當時,我經常騎著三輪車,到三里灣批發市場賣雞。由于飼料純正,雞的品質好,加上誠信經營,很快就擁有了一批回頭客。后來,不少批發商直接到基地采購。
隨著事業越做越大,我希望帶動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解決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無人照看的問題。2008年,我與當地5個養殖大戶,共同成立了潁東區興牧禽業專業合作社。
記者:合作社是如何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大家發展的?
季曉雪:養雞是個“土行業”,也是技術活。傳統的養雞方式,工人頻繁進出,會影響雞的生長發育和產蛋量,也不利于疾病防控,加上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唯有走自動化、產業化道路才是出路。合作社積極探索產業增收模式,邀請一些有意愿的養殖戶加入進來,采用“五統一”模式,即統一供苗、統一供料、統一防疫、統一銷售、統一培訓,逐漸壯大合作社的力量。每年,我們都邀請安徽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的畜牧專家來授課,讓社員掌握科學養殖技術,實現效益最大化,如今社員已達110戶。
記者:在科學規范養殖方面,合作社進行了哪些創新?
季曉雪:合作社采用現代化方式養雞,偌大的雞場沒幾個工人,自動供水、自動添料、自動調溫、自動清理雞糞……徹底改變了傳統的養雞模式,大大節省了人工、時間等成本。
日常管理中,我們不斷鉆研創新。比如,此前我們發現自動上料機下料時不太流暢,有時下得多,有時下得少。為了讓機械運行更流暢,社員與專家用兩年時間共同研發了一種避免粘附、節能環保的自動上料機,并成功申請“一種飼料生產用避免粘附節能環保的自動上料機”發明專利。此外,我們還成功申請了“一種營養均衡綠色的超大顆粒有機肥料破碎機”發明專利。可以說,我們把“土行業”做出了“科技范兒”。
目前,我們養蛋雞數量達20多萬只,每天產蛋量18萬枚。去年,合作社產值達到3750余萬元。
目前,合作社的雞蛋已開始為合肥、南京、杭州等周邊市場供貨,我們希望通過專業化品牌建設,用優質的產品打開長三角市場,把產品打出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