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聚焦 >

全球快看:首批國家文化大數據標識基地落戶重慶市永川區大數據產業園


【資料圖】

6月30日,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西部分園(以下簡稱“西部分園”)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在京外設置的“唯一”分園在重慶市永川區正式開園。

在開園儀式上,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數字內容分院,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本科)就業實踐永川基地,中國人民大學西南地區校友之家于現場揭牌投用。同時,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文化大數據產業委員會、國家文化科技創新服務聯盟、中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中國互聯網上網服務行業協會、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版權貿易基地、重慶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重慶市北碚國家大學科技園、拾夢貓(重慶)動漫設計有限公司等協會和企業分別與西部分園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建設西部數字經濟創新高地。

據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總經理白連永介紹,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西部分園(以下簡稱“西部分園”)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在京外設置的“唯一”分園,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和重慶市永川區人民政府聯合共建。該項目總投資10億元,以“重慶云谷·永川大數據產業園” E區4萬平米產業樓為載體,將充分導入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的行業平臺、科學研究、金融孵化等多領域產業資源,加強雙方在數字內容方向的技術交流與融合,探索設立全球數字版權交易中心,推動永川科技文化產業集聚。計劃2年內將園區打造成為“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打造西南地區首個數字內容方向的“國家和文化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加快將服務中心建設成為全國首個數字版權交易中心。白連永提到,目前已有10余家企業入駐園區投入運營,接下來利用人大產業園資源引進更多企業進入園區。

當天下午還舉行了國家文化大數據標識基地建設論壇。在論壇上,中國數字文化集團、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和永川區大數據產業園等機構獲得首批國家文化大數據標識基地授牌。國家文化大數據標識基地是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文化大數據產業委員會在全國范圍內遴選部分機構進行試點,通過安裝部署在國家文化大數據標識基地的底層關聯集成系統與標識編碼注冊登記和解析服務技術系統和文化大數據云服務各相關系統,依照 ISO-TC46組織相關規定,連接國家文化專網,提供用戶身份注冊、認證、鑒權及安全管理,為文化數據進行標識關聯、解析、確權、數據管理、委托、發布、投送等服務。

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大平介紹說,去年8月,文化大數據產業委員會設立了國家文化大數據標識注冊中心,制定了《國家文化大數據標識注冊中心管理辦法》,并得到了ISLI國際注冊機構的授權,承擔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領域的ISLI注冊管理業務。今年3月,文化大數據產業委員會啟動了國家文化大數據標識基地建設試點工作。此次基地授牌標志著國家文化大數據標識基地建設正式進入了實施階段。

在中央全面部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大背景下,西部分園開園后一項“重頭戲”工作,快速切入國家大戰略構建全新體系,通過國家文化大數據標識基地建設,增強重慶云谷?永川大數據產業園服務能力,賦能產業發展。永川基地將立足西部職教人才優勢,推動建設文化數字化職業鑒定中心及實訓基地,滿足全國數字文化標識工作人才需求。持續依托中國人民大學和永川區的資源和優勢,重點圍繞數字內容制作產業和數字版權交易服務業務,培育數字內容制作產業全鏈條業態,拓展影視、動漫、VR虛擬會展等文化科技融合項目,推動科技和創意成果轉化落地,探索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新模式,

據了解,永川區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橋頭堡城市,積極推動深化川渝合作,正在加快建設西部數字經濟創新高地。

近年來,搶抓科技影視產業發展機遇,目前重慶云谷?永川大數據產業園已匯聚數字經濟企業近500家,建成2萬平米“永川科技片場”,擁有1000臺服務器駐地渲染中心、400平米超大杜比全景聲終混棚、1000平米含100個VICON攝像機的頂級光學動捕棚等行業頂尖配套設施。設立輻射西南的影視服務中心,成立2億元文創產業基金,出臺“永川數字文創17條”。永川影視人才實訓中心可年培育輸送5000余名實用性技能人才,已成熟構建起“科技、平臺、人才、服務”一體化產業生態。西部分園以重慶云谷?永川大數據產業園E區為載體,將導入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的資源優勢,積極落實產教融合、服務地方的國家政策,布局數字內容制作、元宇宙、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內容產業,以政產學研一體化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助力永川乃至成渝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國日報重慶記者站 譚英姿)

關鍵詞:

資訊

圖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