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芬講話像炒豆子,字字句句蹦著落入人心;走路也帶風,旁人要小跑才能跟得上。說話不含糊、辦事效率高,這位來自上海市公安局閔行分局浦錦路派出所的社區民警,獲得了轄區群眾的一致認可。從內勤轉崗至社區的7年間,顧曉芬負責的社區110警情總量下降46%,矛盾化解率達到97%。
在上海,有超過5000名社區民警扎根一線,他們是觸達社會基層治理最小單元格的平安守護者。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獨特的社情民意,社區民警的工作方法也各有千秋,顧曉芬則是充分運用“線上警務室”,通過各類微信群輻射轄區萬余居民,做到事事有回應。
(資料圖片)
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就像把一滴水放進大?!?,在顧曉芬看來,每個社區民警的工作整體面向上萬居民,還要兼顧維護地區商業業態,多線程工作是常態,看上去是“以一當十”的困難,然而如果能運用好群眾路線,這也是基層治理不竭的力量源泉。
因為特別愛鉆研工作方法與效率,顧曉芬在內勤崗位迅速成長為警長,內勤工作與所內同志打交道居多,不能直接為居民排憂解難,這讓顧曉芬“總覺得有些遺憾”。
這位土生土長的浦江鎮姑娘,起初只是因為個人愛好加入了當地一些“母嬰”“烘焙”等群聊,由于工作繁忙,她在群內“潛水”居多。直到一天,有位居民在群聊中表示懷疑自己家中有財物被熟人盜走,群友七嘴八舌的討論引起顧曉芬注意。她趕緊私聊居民,亮出身份,并指導她固定證據,最終將小偷抓個正著,相關財物也物歸原主,居民感謝不已。
這件事讓顧曉芬豁然開朗,她決心發揮自己所長,轉崗至社區。此后,她加入的群聊逐漸變多,有一些群內她亮明身份,定期轉發反詐等安全提示,有一些群依然保持“潛水”狀態,成了她觀察社區動態的窗口。七年來,顧曉芬手機換了好幾個,“沒別的要求,內存容量最大就行!”
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手機號公開,3000多個居民好友,128個群聊……她向居民承諾:只要醒著,就一定會回復消息。通過“線上警務室”,顧曉芬一個人的能量輻射并連接起了所轄社區、企事業單位和相關政府部門,大家既是發現問題的主體,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環,形成了一個為居民解決實際難題的“平安聯盟”。
兩年前,濟陽路高架全線通車,作為南北高架的一部分,新線路從盧浦大橋一路往南延伸8公里。方便居民的同時,顧曉芬也第一時間在微信群里發現居民對江樺路浦星公路口清晨的交通擁堵的不滿。她抓緊上報,交警和屬地派出所立即開展踏勘和分析,并采取了早高峰加派警力疏導和調整路口信號燈等措施,解決了擁堵難題。
一個“隨時發現、隨時報告、隨時流轉、隨時處置”的社區警務工作模式逐漸成形。
“編外家人”辦事不留瑕疵
聽得到、聽得進居民的吐槽只是第一步,在當地一條小型商業街的運營經理殷愛平眼中,顧曉芬令人最信服的地方在于“辦事不留瑕疵”。
這條商業街,一樓為沿街商鋪,二樓以上則是酒店式公寓。不久前,面包房老板娘劉二麗清晨開店,發現地板竟然全部浸泡在水中,找到漏水源是樓上后,她和殷愛平一同上樓交涉,結果對方態度強硬,二人找到顧曉芬來協調,“顧警官不是來走過場、和稀泥,她把大家拉到一起,分析問題講話有理有據,最后取得了所有人都滿意的處理結果”。
居民黃阿婆沉迷“大師薦股”,被所謂的“股神”深深吸引,顧曉芬不僅第一時間上門“反洗腦”,她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與黃阿婆交心,了解到對方因為子女不在身邊才沉迷網絡的內情后,顧曉芬領著她去小區打乒乓、跳廣場舞,幫助她盡快融入社區,老伴兒需要血透,顧曉芬還多次開車接送。一來二往,顧曉芬從解決矛盾危機入手,成了許多居民的“編外家人”,因為有她,社區里的人情味兒更加濃厚。
去年,閔行分局成立以顧曉芬名字命名的帶教工作室,有徒弟好奇:顧曉芬怎么會有這么多精力與熱情投入工作?
“不是只有‘槍林彈雨’才是真英雄”,顧曉芬說,社區民警為民服務的過程也是自我價值的體現,正是因為樂在其中,一滴水放進大海才能永遠不會干涸。
人物小傳
顧曉芬,上海市公安局閔行分局浦錦路派出所第一警務責任區民警。在社區開拓線上警務室,探索防范風險、群防群治、化解矛盾的社區“朋友圈”。獲得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嘉獎7次,2021年被評為上海市公安局優秀共產黨員,2023年獲評公安部、全國婦聯“成績突出女民警”。
作者:周辰
編輯:劉力源
責任編輯:顧一瓊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