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上影集團近日主辦的SHO未來·海上論壇上,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上影股份董事長王健兒表示,上影作為一家全產業鏈老牌國有企業,新的形勢下面要加快改革創新。上影十四五期間提出了精品內容、數字化開發、數字化轉型三大戰略,IP和AIGC相結合正是其中兩大戰略的結合。
如果說數字電影取代膠片電影,數字拷貝、數字攝影機代替膠片攝影機,讓電影業經歷過一次技術革命洗禮,也讓電影業制作效率大大提升、制作效果大大增強,但對演藝人員的影響不是太大,甚至可以讓一些演技稍差的演藝人員能夠通過視覺效果得到彌補的話,AI帶來的恐怕不只是某些方面的改善,而是全方位的革命。特別是演藝人員,可能會在AI時代受到十分嚴峻的考驗。事實也是,AI時代的到來,很多真人做不了的事,AI能做,很多真人不敢做的動作,AI也能做,很多真人演繹不了的場景,AI都能做。于是,真人如何才能不被AI“趕”走,至少能夠保留不被AI替代的技能和地位,對演藝人員來說,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也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雖然按照目前的AI技術,尚沒有發展到可以完全替代人類的地步,隨著AI技術的不斷深入,阻止AI全面替代人類的力量也會越來越大,會努力讓人類不被AI完全替代和控制,并設置出強大的障礙和禁區。但是,像影視等不影響人類生存的領域,可能就不會對AI的廣泛運用設置障礙或禁區。相反,會順應觀眾感官需要,建立更加真人化的AI場景,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此一來,對演藝人員的要求,也就會越來越高。演藝人員如何在與AI的競爭中不讓自己被淘汰,能夠與AI共生共長,恐怕會成為廣大演藝人員需要很快面對的重要課題。
今天的影視界,能不能當主角,當什么樣的主角,當不了主角能否當主要的配角,一般都是由導演、制片人、投資者來決定,由幾方通過利益博弈形成話語權平衡。特別是投資方,盡管對演藝可能一竅不通,但是,他們有錢,他們可以決定影視劇能否拍得下去。因此,也會對演員、特別是主角的選擇予以干預,甚至不乏有投資者藏有某種不良居心。而到了AI時代,選擇演員的主動權,可能就不會繼續掌握在投資方、導演、制片人等手中,而是AI手中。因為,如果所選擇的演員演技太差、悟性太差、反應能力太差,就無法與AI形成互動,就難以產生效果。自然,就由不得投資方、導演、制片人來選擇演員,而必須充分考慮到AI“接受”的實際。
正是因為AI對影視業的沖擊太大,尤其是對演藝人員的沖擊十分猛烈。因此,未來的影視業如何發展,可能需要影視界進行深入思考和全面評估。而從影視界的現實來看,對AI可能帶來的沖擊,影視公司的反應還是比較及時的,也是非常敏感的,特別是創始人,對AI可能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是,對演藝人員來說,有這種意識的還比較少,他們更多的還陶醉于外表、身材、性感、與導演的關系等方面,陶醉于自己有多少粉絲。實際上,AI的轟鳴聲已經就在眼前,如果再沒有一點危機感,被AI沖垮,只是時間問題。
樂華娛樂創始人兼CEO杜華表示,大概半年前的時候,他想把公司的很多藝人做成數字人,但是,遭到了所有藝人的反對。于是,他就自己打了個樣,做了個華華子數字人出來。結果是,替代了她很多的工作,比如拍短視頻、直播等都不要自己親自上陣了。顯然,這只是AI時代到來最簡單的替代內容,隨著AI的普及、尤其是技術開發,如果有哪名藝人想耍大牌,想要挾導演、要挾公司,那么,也就會被導演、公司立即拋棄,AI會讓被拋棄者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所以,這一次的技術革命,對演藝人員的沖擊和影響,要遠大于上一次的影視領域技術革命。雖然業內人士也認為,AI要想全面替代人類,也是做不到的。AI是人類開發出來的東西,它不可能比人類更高明,人類也一定具有遏制和約束AI無限發展的手段與辦法。但是,主動權不掌握在演藝人員手中,而是科技人員手中。“文化+科技”,會成為未來影視業的一個新增長點,但是,也會給影視業帶來巨大的沖擊,對演藝人員帶來嚴重的危機感。如果影視界、特別是演藝人員沒有這樣的緊迫感和危機感,那就真的很危險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