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頭”生意的想象空間再度進階,就連知名網經濟學家任澤平都加入了帶貨大軍。
5月29日,任澤平在微博預告,“仁生澤發,專注頭皮頭發健康管理,6月8號全網開售,土壤好苗才能好。”
(資料圖片)
實際上,任澤平這一舉動,并非“禿如其來”。今年2月以來,他隔三差五就以文字描述或投票形式為該款生發劑打“call”,并多次曬出自測后的對比照,贊揚使用產品后“頭發長勢喜人”。
盡管輿論對任澤平的“吃相”褒貶不一,可焦點卻都定睛一處:脫發,以及站上財富“風口”的植發、生發產業。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7-2021年,中國的毛發疾病及護理市場規模由762億元增加至1069億元,未來五年將保持7.8%的復合年增長率,預期2025年達到1443億元。沸騰的貝塔,催育出雍禾、大麥、新生、碧蓮盛等眾多植發機構。
而在行業熱潮之下,各種亂象滋生。如正在二度沖刺IPO的大麥植發,營銷充當主力,研發淪為陪襯,頻遭監管處罰和消費者投訴。
01 植發很貴,但大麥植發賺錢很難
公開資料顯示,大麥植發創始人李興東醫生出身,早年曾在醫院整形科工作,負責植發手術。
2006年,李興東從國外引入微針植發技術,并于2009 年創立科發源品牌,后更名為大麥植發。據悉,該技術具有縮小創口、減輕疼痛、保護毛囊、加速康復等優點,患者在術后24小時即可洗頭。
由此,大麥成為國內首家通過使用種植筆提供微針植發的醫療機構,且靠這一“殺手锏”在業內迅速站穩腳跟,又在數年間將業務輻射至華南、華北、華東、華西各個片區。
從招股書數據來看,在頭皮上“種田”價格確實不菲。
2020年-2022年前7個月,大麥植發每位患者的平均毛囊移植量分別為2650根、2460根、2350根,對應患者人均支出分別為2.58萬元、2.47萬元和2.31萬元。
簡單計算,每根毛囊平均售價分別為9.7元、10元和9.8元。所以說,雷軍笑談的“每個人頭頂上都是一棟別墅”并非毫無道理,大量受眾對“別墅”的擔憂和焦慮亦在情理之中。
不過,干著這么賺錢的買賣,大麥植發仍然困在增收不增利的“桎梏”里。
2020年至2021年,公司實現營收分別為7.64億元和10.21億元,實現凈利潤分別為6956萬元和6612萬元;2022年前7月,營收4.69億元,同比減少19.53%,凈利潤約為1171.4萬元,同比驟降57.72%。
對于業績滑坡,大麥植發將其歸罪為疫情影響導致醫療機構受到暫停運營限制,對財務狀況造成短期負面沖擊。然而,柒財經發現,疫情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來自于大麥植發自身。
相較其他業態,植發的高客單價,整形美容屬性,本身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大麥植發2019年的毛利率一度接近80%,其后因不斷開發及推廣非手術治療服務,減少植發面積,從而降低每次植發手術的交易價值,2020年和2021年毛利率掉至75.9%、70.9%。
然而,就是70%+的毛利率,最后落到大麥植發手里的凈利率竟還不足10%,2022年前7月更是只有約2.5%,這中間的利差去哪兒了?財報透露的信息是,高額營銷支出吞噬了利潤。
2020年至2022年1-7月份,大麥植發銷售及分銷開支分別達到約3.99億元、5.21億元和2.12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52.2%、50.98%和45.09%,兩年零七個月總共為宣傳造勢投入11.32億元;同期,真正彰顯公司硬核的研發費用卻少得可憐,僅為460萬元、480萬元和290萬元,占當期營業收入比重為0.62%、0.47%和0.62%。
不難看出,營銷才是大麥植發做大的主力,研發反而淪為陪襯。大麥植發亦不諱言對營銷的重視, “鑒于市場的巨大增長潛力,我們認識到有效教育市場及推廣我們品牌的重要性。我們的營銷策略主要側重于市場教育、品牌廣告及客戶獲取。”
而在某種程度上,陷入高毛利、低凈利、高額營銷投入的困局,大麥植發不得不尋求IPO突圍輸血。
其實,靠營銷驅動,大麥植發并非孤例。2020-2022年,雍禾醫療的營銷和推廣開支分別為7.8億元、10.73億元、7.67億元,占當年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7.6%、49.5%、54.3%,研發開支同樣只有1181.5萬元、1416.3萬元、1849.5萬元,前者的投入力度是后者的65倍、77倍、43倍。
換言之,若我們花兩三萬修飾的腦袋,大概一半是為商家的營銷費買單。
02 亂象滋生,頻遭監管處罰和消費者投訴
北京的李先生今年38歲,囿于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等原因,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脫發現象,這讓他感到痛苦不已,也讓他在同事和朋友面前很尷尬。
事實是,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頭頂的“別墅”充滿危機感。據國家衛健委及《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統計,截至2021年,中國脫發人口約2.67億,占總人口的18.9%。
洞察到商機的大麥植發們砸下重金,無孔不入地在小紅書、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以及電梯、寫字樓、商超等線下場所循環播放植發廣告,布道毛發濃密的美好,其中不乏夸大功效,虛假宣傳,誘導消費者“入坑”。
大麥植發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7月31日,公司有6家服務機構因違反醫療廣告相關適用法律法規而受到行政處罰;天眼查也顯示,僅在2022年,大麥植發投資的6家子公司遭到了7次行政處罰。
其中,2022年1月,大麥植發旗下上海大麥醫療美容門診部有限公司因存在假冒專利行為,被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沒收違法所得1.8萬余元,并處罰款2萬元。
而在第三方消費投訴平臺黑貓投訴上,關于大麥植發手術效果與承諾不符,微針失敗推脫責任的維權信息比比皆是。
比如,下面這位消費者寫道:2021年5月在深圳大麥微針直達旗下濟南大麥微針植發分院進行植發,約2300毛囊單位。當時保證成活率96%,如今快兩年了,成活率不足50%。聯系院長和法人于美麗,不同意全額退款和毛囊損失之賠償。
來源:黑貓投訴截圖
無獨有偶,另一位消費者也憤慨道:2021年11月在鄭州大麥醫療植發,2022年發現術后成活率與工作人員之前保證的96%相差巨大,且在植發過程中換手術醫生,實際手術人員職業資格存疑,而在后續溝通過程中,客服百般推托不處理,以所謂“程序,流程”為由大行鄭人買履、形式主義、“管”僚主義。
來源:黑貓投訴截圖
當然,以上情形也不止出現在大麥植發一家。目前植發行業格局整體散亂差,仍處在初期發展階段,疊加市場監管尚不規范,靠營銷獲客仍然是主要競爭手段,而不是扎根技術。也因此,雍禾醫療、新生、碧蓮盛等域內玩家,無一例外都存在上述“痼疾”,甚至發生醫療事故。
遵因循果,“痼疾”遲早會體現在資本市場。誠如搶先一步登陸資本市場的雍禾醫療,截至6月日,其股價報收7.33港元,較2021年底上市時發行價15.8港元/股,跌幅超過50%。這對于正在沖擊IPO的大麥植發來說,顯然不是個好兆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