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商韜略 600
蘇富比的發家史可謂是拉開了拍賣行的序幕,文學藏書和繪畫珍品奠定了蘇富比充滿藝術的基調,但這位地產商人卻用6年時間,將蘇富比拉下“藝術金字塔”。
在一戰、二戰期間,大量藏品受戰爭影響流入市場,蘇富比將這些藏品快速轉手,導致價格瘋漲。戰亂時期還能保值的藝術品,開始被不少藏家作為投資的一部分。
(資料圖)
有的藏家甚至為了不錯過出價,在倫敦遭遇恐襲時,還堅持留在拍賣會場上。
正因有這些藏家的執著與瘋狂,更加讓蘇富比蒙上神秘的面紗,藝術品的價值也被這些蕩氣回腸的故事抬高了不少,蘇富比就這樣建立起在藝術品市場的話語權。
蘇富比逐漸發展成國際第一拍賣行,此時在資本市場里每個人都虎視眈眈,等到1980年蘇富比遭遇財務危機時,地產商人阿爾弗雷德·陶布曼遠渡重洋,買下了這家拍賣行。
為了拯救蘇富比,陶布曼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創新。他將衛星通訊技術用到拍賣會現場,買家不再是整個展廳的幾百號人,而是直接面向全球,當全球買家同臺競技,隨著白手套和木槌一次次擊打,很快將現場的氣氛推向高潮。
1987年,蘇富比舉辦的溫莎公爵夫人珠寶拍賣會,就是用全球競價的方式不斷刺激著買家的神經,很多從沒親眼見過珠寶的買家也在瘋狂舉牌,不出所料,這一次拍賣會,讓蘇富比賺了數億美元傭金。
第二年,蘇富比就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但陶布曼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想要的,是市場壟斷。
當時除了蘇富比,還有一家拍賣行日升月恒,那就是由坦南特帶領的佳士得拍賣行。陶布曼與坦南特表明自己的想法,對于他們倆來說這是個雙贏的局面,何嘗不可?
1994年,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家達成共識,在拍賣市場構成了雙寡頭模式,全球95%的藝術品市場都被他們掌握著。
如何壟斷?他們通過為拍賣傭金設定壟斷價格的方式,在6年時間里,使買賣雙方至少損失6億美元。
但兩家拍賣行密謀壟斷最終還是得以暴露,蘇富比、佳士得聯手惡意操縱拍賣傭金價罪名成立,陶布曼判處有期徒刑3年,兩家拍賣行共同向受害客戶支付5.12億美元賠款。
陶布曼利用人性的弱點,使蘇富比重振旗鼓;但自己也敗在人性的弱點,親手將自己“送”入牢房。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