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聚焦 >

【風口解讀】中公教育股價大跌9.84%,“要上315”傳聞是真是假?

3月6日教育股持續走低,中公教育(002607.SZ)逼近跌停,收盤錄得9.84%跌幅,收5.22元/股。個股方面,科德教育、豆神教育、美吉姆、學大教育、全通教育跌超5%,昂立教育、國興文化等跟跌。

消息面上:

3月6日,在東財股吧交流平臺上,中公教育下面有人留言稱,“大家都不知道嘛?聽說這貨要上315了!”


(資料圖片)

上述傳言尚未被證實。

不過,近段時間,煙臺市消費者協會收到消費者關于教育培訓投訴量急速增長,如“中公教育”公務員考試培訓機構的退費糾紛尤為突出。為避免經濟損失,市消協發布消費警示,提醒廣大消費者避免消費陷阱。

事實上,長期以來,公考培訓市場相對集中。

中公教育、華圖教育、粉筆科技三家處在領先地位,前兩者成立超過20年。公開報道顯示,上述三家企業占公考培訓市場份額一度高達61%。

其中,中公教育是大型的多品類職業教育機構,公司主營業務包含招錄考試培訓、學歷提升和職業能力培訓等3大板塊,提供超過100個品類的綜合職業就業培訓服務。

2018年11月2日,亞夏汽車公告稱公司資產重組獲批。這意味著,中公教育以185元身價借殼成功,正式被亞夏汽車并購,交易完成后,亞夏汽車將持有中公教育100%股權。

2020年,是中國公務員考試培訓公司中公教育的風光之年,公司提前超額完成對賭協議,市值飆升至2687億元,穩穩當當坐在“公考培訓龍頭”寶座上。

不過,中公教育登上頂峰后,沒有隨著公考行業大勢繼續高歌猛進。

2021年三季度,中公教育業績大變臉,當季凈虧損8億元,與去年同期差距達到23.5億元。截至2021年年報顯示,中公教育1-12月營收同比下滑38.3%至69.12億元,凈虧損24.86億元,去年同期為盈利23.04億元。

巨額利潤波動,深交所兩次下發關注函,要求解釋合同負債(即協議班和普通班的預收學費)大幅下滑、大存大貸等問題。另外,因涉嫌未按規定披露關聯交易,中公教育也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2022年,中公教育的日子并不好過。

1月30日,中公教育發布2022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全年將虧損9億元到12億元。

雖然,公司2022年度經營虧損較2021年度減虧62.02%-49.36%,但仍未走出“協議班”退費風波。“協議班”即機構和考生簽訂協議,如果考生公務員考試最終未被錄取,機構則會退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課程費用。這一模式曾被多數公考培訓機構采用。

在“協議班”基礎上,中公教育發展出了一套“協議班—高現金儲備—投資地產”的商業模式,利用協議班大量預收款進行投資套利。然而,到了2021年,前一直飛奔的中公教育遭遇挫折,其退費率陡然升高20%以上至68.46%,再加上地產投資項目的停滯,中公教育商業模式出現裂縫,現金流吃緊。

2022年全年,中公教育拖欠學員退款的消息不絕于耳,而近期又突發“中公教育要上315”的傳聞,致使今日公司股價大跌9.84%,市值較2020年高點蒸發88%。

來源:泡財經

關鍵詞: 是真是假 中公教育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