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亞科技,能否突圍?
來源 | 經理人傳媒旗下《經理人》雜志
全媒體記者/何雯雯
(資料圖)
來源/pexels
作為國貨美妝個護品牌,滋源、美膚寶、法蘭琳卡等品牌的母公司廣州環亞化妝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環亞科技”),正在謀求上市。2022年12月31日,環亞科技遞交了招股書,擬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環亞科技創立于2006年,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化妝品企業,旗下擁有以“滋源”、“美膚寶”、“法蘭琳卡”等為代表的細分品牌,產品種類涵蓋護膚、潔膚、洗護發、身體護理等日化用品。
盡管曾經風靡一時,如今環亞科技也面臨著品牌老化的問題。在三大主力品牌業績增長乏力之時,環亞科技的新品牌培育如何突破?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環亞科技股權高度集中,創始人胡興國一家三口IPO前還將公司6.98億元現金分紅納入囊中。此外,公司海外業務和品牌的培育,尚在虧損,隨著新興美妝品牌的崛起,留給老牌國貨的時間不多了。
品牌增長顯疲態,加大營銷能否扭轉局勢?
2019年至2022上半年,環亞科技實現營收分別為19.41億元、19.88億元、21.57億元、9.86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09億元、2.50億元、1.88億元、1.37億元。其中2021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8.5%,而歸母凈利潤則同比下降21.1%。對于2021年“增收不增利”的原因,環亞科技解釋主要是公司在該年度加大了銷售宣傳支出。
雖然打造了眾多品牌,但是環亞科技的營收主要是依賴滋源、美膚寶以及法蘭琳卡三大品牌,而且三大品牌近幾年的業績增長也略顯疲態。
2021年,滋源、美膚寶、法蘭琳卡三大品牌分別實現營收8.42億元、5.69億元、3.96億元,占主營業務業務比重為39.20%、26.48%、18.41%,對比往年的業績數據,三大品牌的業績增長并不明顯,甚至個別品牌還出現了下滑的跡象,其中2019年三者的收入分別為7.79億元、6.06億元、3.93億元。另外2022上半年三大品牌的收入也并沒有出現較大的亮點,收入分別為3.86億元、2.65億元、1.50億元,而且美膚寶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從2019年的31.37%整體下滑至2022上半年的27.21%,法蘭琳卡的收入占比則從20.33%下降至15.39%。
面對公司品牌增長的乏力,環亞科技加大了營銷推廣的力度。2019年至2022上半年,環亞科技的銷售費用高達8.22億元、8.79億元、10.09億元、4.11億元,其中渠道維護費和品牌宣傳費的占比達到了60%以上。具體來看,單是品牌宣傳費,環亞科技報告期內就支出了1.98億元、2.37億元、3.19億元、1.03億元,合計達8.57億元。
公司營銷推廣力度持續加大,尤其是2021年,銷售費用同比增長14.79%,品牌宣傳費用同比增長34.60%。但是公司營業收入增長僅有8.05%,歸母凈利潤也出現較大幅度下滑,而環亞科技此番操作和賠本賺吆喝無異。
由此可見,營銷推廣已經不再是業績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高昂的銷售費用卻成為了公司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本次募資用途中,環亞科技仍然將重點放在營銷推廣上,其中擬將4.05億元用品牌建設與推廣項目,僅0.55億元用于研發。
產品是品牌的基石。除了宣傳推廣,產品本身的質量和性比價等因素也會影響消費者的選擇。
不過,環亞科技在產品與營銷上,顯然更重視后者。報告期內,環亞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5819.05萬元、5734.57萬元、6489.27萬元、3327.52萬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3.00%、2.88%、3.01%、3.37%,和品牌宣傳的投入費用相比,公司在研發上的投入顯然沒有那么重視。
或許,正是由于產品創新不足、品牌出現老化,在瞬息萬變的美妝行業,環亞科技正在被后來者居上。
在同行可比公司中,從營收規模來看,2019年至2021年,水羊股份、珀萊雅、貝泰妮等的業績增長就較為明顯。尤其是貝泰妮,2019年其營業收入和環亞科技相當,為19.4億元。但是隨后幾年,貝泰妮依靠核心品牌“薇諾娜”,實現了業績的快速增長。2021年,貝泰妮的營收約是環亞科技的2倍,歸母凈利潤是其4.5倍。
和貝泰妮的成長速度相比,環亞科技的業績增長就顯得十分緩慢了。事實上,環亞科技品牌老化問題日益凸顯,導致業績增長緩慢,而新品牌的推出也無法在市場上暢銷。報告期內,環亞科技不斷推出創新型品牌上市,包括美白護膚品牌肌膚未來、抗衰老品牌即肽等,但是眾多新品牌并未在市場上產生較大的影響力。對環亞科技而言,品牌老化是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近三年利潤IPO前分盡,公司存未彌補虧損
招股書顯示,胡興國、吳知情、胡根華一家三口合計控制公司98.36%股份,擁有公司絕對控制權,且為公司實際經營活動決策者,系公司實際控制人。
創始人一家三口股權高度集中,是否會造成其利用職務之便,侵占公司正常權益,侵害其他中小股東的利益呢?值得關注的是,IPO之前,環亞科技還進行了分紅,2019年至2021年,公司現金分紅分別為2億元、1.6億元、3.5億元,累計分紅7.1億元,而同期公司累計利潤僅有6.47億元。這意味著,公司將前三年的利潤已經悉數分盡。
從公司股權來看,7.1億分紅中,6.98億元進入了胡興國家族的口袋中。另外,值得注意的,2021年-2022上半年,合并報表中,公司未分配利潤均為負數,分別為-2.02億元、-0.65億元,這說明公司尚處于虧損當中。但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尤其是2021年合并報表存在未彌補虧損的情況下,公司仍然分紅3.5億元,此舉實屬耐人尋味。
對于未彌補虧損產生的原因,招股書中解釋主要是公司以2021年8月31日為基準日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環亞科技母公司報表將5418.94萬元未分配利潤折股轉入資本公積;另外則是對澳洲子公司的投資以及品牌的培育,造成了較多的未彌補虧損。
據了解,2021年7月-8月,公司通過環亞香港子公司從控股股東香港環亞手中以1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其旗下的澳洲子公司,從而獲得了澳洲子品牌——澳魅MOR。但是從營收規模來看,澳魅的市場影響力較小,給公司貢獻的收入僅占主營業務的2%左右。
收購澳洲子品牌后,環亞科技也陸續增加在澳洲的生產建設投資,并推出自創品牌,不過澳洲子品牌并沒有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反而還給公司的生產經營帶來了負擔。2021年至2022上半年,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大幅下滑,護膚類產品的產能利用率從2019年的75.11%降至53.16%、39.03%,個人護理類從2019年的87.48%降至73.23%、56%。對此,公司解釋系澳洲生產基地于2021年8月建成完工,產能得到了較大提高。可以看出,2022上半年,公司產能嚴重過剩,而且,在2021年之前,公司的產能利用率也并不飽和。
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澳洲子公司仍處于虧損狀態。報告各期末,公司境外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僅有2.07%、2.12%、2.10%、1.46%。如此看來,環亞科技收購的澳洲子品牌并非什么優質資產,公司全球化的戰略也恐難以實現。
收購澳洲子品牌之后,其并未給公司帶來規模的經濟效益,而公司卻花費高額資金在澳洲建立生產基地,造成公司產能嚴重過剩,公司此番增產是否必要?公司這樣的操作,意欲何為?對此,《經理人》雜志全媒體致函環亞科技,其回復稱“目前暫不接受采訪,相關信息以招股書和其他公開渠道披露為準。”
另外,環亞科技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2019年7月,國家稅務總局廣州市黃埔區稅務局第一稅務所向公司出具稅務處罰決定書,因公司2019年7月申報所屬2018年1月至12月車船稅為非零申報,而申報期限應為2019年1月2日,未按照規定期限辦理納稅申報和報送納稅資料,處以罰款2000元。
2019年4月,環亞科技開拓路分公司因露天堆放污水站產生的污泥,被處以10000元罰款,而后其又因逾期未繳納罰款,被加處罰款10000元。
由于環亞科技家族色彩較為濃重,實控人家族股權高度集中,公司是否有相關措施來防止實控人利用職務之便侵占公司正當權益?此外,實控人一家三口還在布局白酒行業,并且和公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交易。這是否會損害公司以及中小股東的利益,還有待商榷。
但是從目前形勢來看,環亞科技品牌老化、公司產能過剩等問題較為嚴峻,隨著美妝個護行業的迭代更新,僅依靠營銷恐怕難重現往日輝煌。
關鍵詞: 產能過剩